阅读欣赏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建业:指现在的南京城。海门:指当时的长江入海口海门县。 ②浦树:水边的树。③含滋:湿润,带着水气。 ④散丝:雨丝。
1、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全诗四联,诗人联联紧扣一个“ ”字,表达了送别友人时 的情感。(4分)
2、下边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送别诗,写暮雨中诗人送挚友李曹时的离愁别绪。
B.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明写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但“迟”、“重”二字暗藏深意。
C. 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D.“沾襟比散丝”极写霏霏暮雨把诗人的衣服都淋湿了。
1、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2、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第11题。(6分)
《望岳》杜甫 《题西林壁》 苏轼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1)甲乙两诗都写出了山的 、 的特点。(2分)
(2)甲乙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山的绵延、高大;
(2)甲见课文。乙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4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⑴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情形。
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灯火渐熄的夜晚,从谁家飘出悠扬的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荡,传遍洛阳全城。(2分) ⑵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6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5.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3分)
6. 品读三、四两句,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5、梅子、芭蕉、柳花 (3 分)
6、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3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4分)
题金陵渡
张 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注解:①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 ②津:渡口。
③瓜州:地名,在长江北岸。
1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3.请品析第三句中“斜”字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2.诗人至京求官不遂后所作,表达自己怀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或诗人羁旅在外,望见瓜州的两三点灯火而引起了思乡之愁。(言之成理即可)
13.“斜”字生动地描绘出天边月残西沉之景,暗喻诗人的无限愁思;同时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另外这“斜”字还与上一句“一宿”呼应,清楚地告诉我们,行人那一宿羁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从而使第三句和第二句自然地沟通。(答到以上四点中的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4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展现的画面。(2分)
②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2分)
①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两句诗中写到一句的描述得一分)②年老体衰孤单(三点中写到一点就得一分)、爱国(一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它们创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什么情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喜爱 (2)孤寂、闲适的意境 (2分)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意对即可,2分)
阅读司空曙的《峡口①进友人》,完成第7题。(6分)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7.(1)诗交代送别时间、地点的一句是 。(1分)
(2)“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描写在诗有什么作用?(3分)
(3)说说诗“天涯去住泪沾巾”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1)(1分)峡口花飞欲尽春
(2)(3分)“花飞欲尽春”既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又渲染了送别时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3)(2分)“天涯去住泪沾巾”写出司空曙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与惆怅伤感;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体现其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6分)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①,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②。
【注释】①胜事:美好的事物。②翠微:青翠的山色,也泛指青翠的山。
8、“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你发挥合理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两句所写的画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2分)
9、夜间山中升起了月亮,花香扑鼻,诗人不禁俯身捧起一掬泉水,泉水映照着月亮,则月亮也便到了手中,花香扑鼻,诗人不禁穿行花丛,尽情抚弄满枝的繁花,则花香自然满衣了。(4分)(能较好地写出两句景物的特点得2分,语言表达优美流畅得2分。)
【诗的译文及赏析: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在山中月下的美景,我还哪里计算路程的远近呢?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怎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呢!夜风送来了钟声,我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
这首诗描写春天山中夜景的美丽迷人,抒发了热爱山水的情怀。开篇点明春天山中胜景太多,自己留连忘返直至夜间,可见诗人一整天都在山里“赏玩”,而正是至夜忘归,才又意外地欣赏到山中更为迷人的夜景。“月在手”、“香满衣”,似乎不合常理,但“月在手”是“掬水”所致,“香满衣”是“弄花”造成,就充满了奇特的意趣,细腻而生动,精妙地传达出诗人夜游山景的浓厚兴致。正因夜游兴致愈浓,诗人还想再往前行,到更远处寻觅美景,但又舍不得近在眼前的这些花花草草,正在这时,一阵悠扬的钟声响起,诗人循声望去,一片青瓦楼台掩映在岚光飞翠之中,更是令人神往。诗以山间景象引出兴致,由近及远,逐层展开,最终以悠扬钟声和翠微山色将诗境进一步推扩,构思精妙,余韵无穷。】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6分)
秋日行村路
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3分)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6分)(1) “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3分,意思对即给分)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3分,意思对即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