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钱柳

汉代开始流传的“折柳赠别”中,“柳”与“()”谐音。

古时,人们希望通过“折柳”来表达对于友人()的心情?

下列对这首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A:这首《凉州词》写的是边塞将士的生活,描绘边地的生活环境,反映戍边将士的复杂感情,是宋代边塞诗的名篇之一。 B:第三句中的“怨杨柳”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另一层意思是说,因为与家人离别而怨恨的戌卒抱怨边塞杨柳不青,连折柳寄情的愿望也难以表达。 C:“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喻指朝廷对戍边将士不关心,恩泽不能到达边塞。 D:这首诗格调雄奇,语句流畅,虽抒哀怨之情,但悲中有壮,不失慷慨、豪放的风格。

古诗鉴赏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1.柳在本诗中具有什么特殊得含义?

2.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试析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所以,这里的柳是别离之柳。

2柳树青青,让人伤心,许许多多的人就此折柳送别友人。

3这是一首折柳赠别诗,表达了诗人伤春叹别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听到《折杨柳》笛曲

2.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第1—2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听到《折杨柳》笛曲(意思对即可)

2.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2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1.听到《折杨柳》笛曲(意思对即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2.示例: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意对即可。7、8 两题是紧密相联的,学生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两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听到《折杨柳》笛曲

2.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7.“暗”和“满”字用得好,试分析它们表达的意味。(4分)

18.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5分)

17.①“暗”,暗自之意。写出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多的听众。(2分)②“满”是“充满、遍布”之意,用夸张的手法渲染笛声,突出其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2分)

18.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2分)②我同意关键之说。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3分)(或者我不同意关键之说,因为即便不知道“折柳”的寓意,但最后一句直接表达诗人惜别怀远的思想感情很明确。)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中的“炼字”,写出字的含意,再写出所在句子包含的意思,点出好处或情感。“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以此来体现作者的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柳,谐音“留”,作为固定的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就像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如《诗经》里有“惜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柳永《雨钤霖》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而,“折柳”曲有惜别怀远的寓意。一般应同意前人意见,结合诗句意思找出理由印证即可,若不同意,须有充分理由,在实际阅卷者,可能不利于得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