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来。
【注】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贬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17.诗歌的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谈谈这儿这种写法的作用。(2分)
18.作者白居易“长恨”什么?(2分)
17.(2分)对比,突出山寺桃园仙境般的美景,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18.(2分)长恨春天的逝去,长恨遭贬的境遇。

注:①故园,此处指长安。②催刀尺:指赶裁冬衣。③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此诗是杜甫晚年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1、这首诗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的妙处。(4分)
11、(2分)玉露、枫树、丛菊(答对两点即可得全分)
12、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或对偶)(1分),营造了孤寂萧瑟的情景(1分),表现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2分)。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7分)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3分)
(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4分)
诗歌1.两个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写霜草之“苍苍”,使其境界更为开阔,写出秋色之浓,写虫之“切切”,渲染了秋夜的凄清。
2.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简直就像是一片耀眼的白雪花,大自然的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不胜惊喜的赞叹。
阅读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一)一诗,完成第10 题。(4 分)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释】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丁宁:拟声词,频繁的啼鸣。
10、诗中的三、四句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全诗,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 ⑵以乐景写哀情(1分)。因为“客愁”,所以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1分)。
⑶客居他乡的惆怅、忧愁。(2分)

(1)以上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4分)
(2)“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中“醉别”“江风引雨”有什么作用?(4分)
诗歌(1)同:都表达了与好友惜别之情 异:前篇体现高远的志趣,旷达的胸怀;后者悲苦缠绵。(2)“醉别”借酒消愁,表现送别之愁苦 “江风引雨”景物描写,营造凄楚气氛烘托悲凉愁苦之情。
阅读欣赏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建业:指现在的南京城。海门:指当时的长江入海口海门县。 ②浦树:水边的树。③含滋:湿润,带着水气。 ④散丝:雨丝。
1、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全诗四联,诗人联联紧扣一个“ ”字,表达了送别友人时 的情感。(4分)
2、下边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送别诗,写暮雨中诗人送挚友李曹时的离愁别绪。
B.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明写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但“迟”、“重”二字暗藏深意。
C. 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D.“沾襟比散丝”极写霏霏暮雨把诗人的衣服都淋湿了。
1、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2、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第11题。(6分)
《望岳》杜甫 《题西林壁》 苏轼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1)甲乙两诗都写出了山的 、 的特点。(2分)
(2)甲乙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山的绵延、高大;
(2)甲见课文。乙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4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⑴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情形。
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灯火渐熄的夜晚,从谁家飘出悠扬的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荡,传遍洛阳全城。(2分) ⑵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6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5.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3分)
6. 品读三、四两句,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5、梅子、芭蕉、柳花 (3 分)
6、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3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4分)
题金陵渡
张 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注解:①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 ②津:渡口。
③瓜州:地名,在长江北岸。
1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3.请品析第三句中“斜”字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2.诗人至京求官不遂后所作,表达自己怀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或诗人羁旅在外,望见瓜州的两三点灯火而引起了思乡之愁。(言之成理即可)
13.“斜”字生动地描绘出天边月残西沉之景,暗喻诗人的无限愁思;同时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另外这“斜”字还与上一句“一宿”呼应,清楚地告诉我们,行人那一宿羁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从而使第三句和第二句自然地沟通。(答到以上四点中的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