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5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运用了 修辞手法,描述了木芙蓉自然属性??(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3分)

(1)拟人手法,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5分)

余干①旅舍

唐·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 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 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 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 何处捣寒衣?

【注】 ①余干,地名,在今江西。

(1)诗歌中“ ”这一形象,可以看出诗人所处的季节是 (2分)

(2)“时渐进,情渐浓”是本诗一大特点,请就此作简要赏析。(3分)

(1)霜叶稀  秋季(2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此时传来捣寒衣的砧声,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是个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春日客感

[清]黄景仁

只有乡心落雁前,更无佳兴慰华年。

人间别是销魂事,客里春非望远天。

久病花辰常听雨,独行草路自生烟。

耳边隐隐清江涨,多少归人下水船。

[注解]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1)春日常听雨,独行草路的客居生活和江水上涨、多少妇人下水船的联想,透露出诗人怎样的生活情形和心理状态?(2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的前两联简要分析。(3分)

(1)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愁苦和心中充满羁旅难归的惆怅。(两个要点各一分):(2)

表现了怀乡思归之情。(1分)  首联以“乡心落雁前”表现思归之迫切,以“只有”“更无”强调了这种情感的强烈;晗联以离别之消魂及春日他乡不敢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的愁苦心情。(2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敷浅原见桃花

刘次庄

桃花雨过碎红飞,

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

一时衔在画梁西。

注释:①敷浅原: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内。②画梁:彩绘屋梁。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 (1)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桃花落下,一片狼藉残红的画面(1分):在那雨痕风暴的季节里,桃花身不由己,纷纷离开枝头,和着雨水一个劲儿地往下落。半去追逐清清的溪水,仿佛要随那清溪流回桃花源去;一半尽管力不从心,委落尘土,也依然芳香如故。(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

(2)借景抒情,充分体现出诗人热爱生活,追求美的执着和拥抱生活的热情。(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根据网络资料改编)

江 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本诗为杜甫历经战乱后,在成都草堂初成时所作。

(1)诗人笔下江村的景物有什么特点?(2分)

(2)诗中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3分)

(1)清江环绕,恬静幽雅。(2分)

   (2)描写了老妻画纸和稚子敲针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长久漂泊,终于安定下来之后的宁静、愉快、宽慰和轻松。(生活场面1分,诗人心境2分,共3分,有欠缺酌扣)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后作。

(1) 三、四句表达了丹橘的什么特点?

(2) 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橘树的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这诗运用比兴手法,以丹橘自喻,表现诗人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

唐 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本诗通过写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请你对“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作简要赏析。(3分)

(1)离情别绪。(2分)

    (2)侧笔写柳,会人意、“惹春风”以拟人手法绘柳,紧扣题目,突出文旨。“无限”一词引起人们丰富的想像,蕴含离别之愁意。(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个小题(5分)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注]健儿:前方守卫边疆的将士

(1)诗中用“官仓鼠”比喻当时社会哪一类人?(2分)

(2)对比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简要赏析。(3分)

(1)指社会上剥削百姓的贪官污吏(意思符合即可,2分)

    (2)将官仓中吃得肥大的老鼠与饱受饥饿的百姓和边疆将士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当时百姓生活的困苦与社会的__,辛辣的讽刺了当时官员的腐败与剥削。(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改编】

雨夜

明·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①笳:一种乐器。②万井: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庄。

(1)“短榻孤灯里”中的“孤”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2分)

(2)诗中“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两句为后人传颂,请作赏析。(3分)

(1)表达诗人在深秋的雨夜里寂寞凄凉以及思乡之情。

        (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运用对偶的修辞(对仗工整)(1分)“秋声,寒色”渲染秋风夜雨的凄清氛围,(1分)表达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浓浓乡愁。((1分)(3分。手法1分,分析1分,情感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5分)

渡百里湖

清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1)诗歌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原创)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具体分析。(3分)(原创)

 (1)因为天旱,宽阔的湖里却只有浅浅的湖水,船篙也只能入水一半;远远望去帆船好像一动不动,近岸的树(显得更加高大)争相比高。(2分)(评价标准:分析2分)

(2)三、四两联表现了诗人渡湖时发现因为秋旱百姓苦不堪言盼望下雨,就发出感慨,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我受一些风浪波折也没关系。(1分)。“涸鳞”实写干涸的湖泥,亦是为旱情受苦的百姓,“波涛”则是虚写,因为干旱湖上不可能有__,即指现实的困难,表达诗人愿意为民请命不息一切甘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2分)。(评价标准:思想1分,分析2分。另选角度分析亦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