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作者在诗的首句连用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作用。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事,沉溺享乐的批判、忧虑。开篇两个“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梦、冷寂,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                                                                             

19、本诗触景生情,借古讽今,抨击那些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的封建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现实的深切忧思。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1)(2)两题。(5分)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请简要赏析诗歌末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3分)

. (1) 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2分)

(2)四处飘零着,像什么事物呢?像天地之间的一只沙鸥而已。充满着一种孤寂又凄凉的情绪,让人感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哀伤,情景交融,动人心魄。 反映了自己有造福人民的大志,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可一生追求却无成就,甚至只能四处飘零,他为此遗憾无穷。(3分)

阅读《黄河颂》歌词部分,完成第7~11题。(12分)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婉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7.概括歌词的主要内容。(2分)

8.诗中“啊!黄河!”出现了三次,这是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9.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3分)

10.从“啊!黄河!”到“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对这部分的中心意思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热情赞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伟大的力量和深远的国际影响。

B.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和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C.歌颂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贡献,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黄河两岸的游击健儿抵抗日寇的侵略,为全国人民所赞颂。

D.充分肯定了黄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展望黄河辉煌灿烂的远景,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情感。

11.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你认为“民族精神”是指一种什么样的精神?(3分)

答案:7.解析:要抓住题目中的“颂”字,这样问题便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诗人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并且号召人们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8.解析: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此处为间隔反复。

参考答案:反复,加强抒情气势,又体现了表达内容的层次。

9.解析:要联系整首诗的风格推断,据上下文理解。

参考答案:不好。“望”字表示向远处看,而“看”字表示的距离较近,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

10.B 解析:A项“深远的国际影响”在诗中没有体现。C项“黄河两岸的游击健儿抵抗日寇的侵略”在此处没有体现。D项“展望黄河辉煌灿烂的远景”在下面一小节有体现。

11.解析:联系诗人对黄河的歌颂来理解其深层内涵。

参考答案:坚韧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木兰诗

  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④万里赴戒机,关山渡若飞。溯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妹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⑦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找出画线句子的错别字。(2分)

  2.指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3分)

  3.《木兰诗》中的对偶句比较多,请在文中找出两组你所喜欢的对偶句。(4分)

  4.本诗是写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为什么对十年的征战生活写得比较简略呢?请你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3分)

  5.木兰的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中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个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哪些优秀品质?(4分)

1.戒 渡 溯 拆

  2.扑朔迷离,原意是指不易分辨是雌是雄。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3.只要对偶即可。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等。

  4.因为全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制胜的英雄行为,而在于讴歌她英勇献身、不贪图荣华富贵、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所以对十年军旅生活做了高度的概括。

  5.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等优秀品质。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7.这两首诗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8.作者在文中表达感情的时候,分别选出了怎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9.两首诗在表情达意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10.两首诗都分为四节,在结构上相同吗?

11.两首诗中都用到了四个量词,你认为哪首诗的量词用得好些?试加以分析。

7.答案:抒发思念故乡之情。

8.答案:《乡愁》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特点:这些意象都是交通工具,是连接大陆与台湾的必备工具,因此作者是借此表达思念故土的情感。

《乡愁四韵》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

特点:这些意象都是思乡的代表,是故乡的象征,是思念故乡的载体。

9.答案: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让人们很容易感知这种情感。

10.答案:不相同。《乡愁》作者的行文明显是递进的结构,而《乡愁四韵》中作者在前三节中应该是并列的,而第四节是全诗的情感高潮。

11答案:《乡愁四韵》中的量词用得好些。因为,在《乡愁》中四个量词分别是对具体事物的修饰,没有奇特指出;而《乡愁四韵》中这些词语均言量之小,从而突出思乡情深,只要有一点点就能解思乡之渴。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的开头是名句,很有特色。试问,它好在哪里?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2)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诗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1)诗人借景物描写渲染出战斗前的紧张气氛——那浓云黑压压的,似乎要将城池摧毁,让人喘不过气来,有先声夺人之妙。它超然而起,震撼人心,具有笼罩全篇的作用。

(2)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以虚写实,诗中对行军和战斗场面的描写都是想象出来的。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渲染出一种战争的氛围,以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出神秘的意境。

我想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看白云多柔软

牵着万缕阳光, 蓝天是我的课堂。

悠呀,悠—— 瞧太阳多明亮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跟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伸进湿软的土地, 变小花,开得漂亮。

汲取甜美的营养,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长呀,长——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会飞呀,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诗歌有改动)

26.阅读上面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5分)

答:

夏日登车盖亭 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注释】①蔡确:嘉祐四年(1059年)中进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右仆射,元祐元年(1086年),罢知陈州。元祐二年(1087年)因为受其弟蔡硕牵连,被贬知安州。②纸屏:纸糊的屏风。

14.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2分)

15.你从第三句中的“独笑”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情?(2分)

14. 夏日炎炎,诗人携几卷书,前往车盖亭里纳凉,躺在纸糊的屏风遮挡的竹方床上,头枕着石枕,翻看着诗书,感到有些困倦,随手把书一丢,渐渐进入了梦乡。(2分,意思符合即可)
15. 作者贬官后的闲适安逸的心情。(答出“豁达、洒脱”之意也可)(2分)

采桑子[注]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1.你能从词句中推测出作者所描绘的时令么?说说你的依据。(2分)

2.首句中的“好”字统领全词。作者认为“群芳过后”的西湖究竟好在哪儿?试结合词句谈谈你的感受。(2分)

1.作者描绘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色。“群芳过后”、“狼藉残红”、“飞絮”等意象,都展现出暮春的物候特征。

2.“群芳过后”的西湖,好在一个“空”字上。群芳已过,笙歌散尽,湖畔唯有词人独自品味暮春的清空幽寂的美趣,游人去了,双燕才在细雨中翩然归来,清静之中又增添了空灵、欢娱的意趣。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5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运用了 修辞手法,描述了木芙蓉自然属性??(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3分)

(1)拟人手法,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