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家别湖上亭(4分)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4. 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分)
15. 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2分)
14.春风、柳条、藤蔓、黄莺……(1个0.5分)。
15.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1分)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诗歌的前三联写出了雨后原野怎样的特点?(2分)
(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衬托手法,显得活泼、生动。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3分)
(1)空旷,清新,秀美(2分)
(2)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劳动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3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春 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7.(1)第二句中的 “寒”字有何含义?(2分)
(2)诗歌的后两句塑造了海棠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案:(1)(2分)①指自然的风寒——二月的巴陵,春寒未尽,日日有风,料峭刺骨(1分)。②更主要的是指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朝廷风雨飘摇。这尤令躲避战乱,漂泊异乡的作者难以忍受(1分)!
(2)(3分)通过描写海棠“不惜”污损“胭脂色”,傲然“独立”于“春寒未了”的“蒙蒙细雨”之中,塑造出海棠美艳绝伦的姿容,表现了海棠与“风”“寒”斗傲的孤高绝俗精神(2分)。其中寄托了作者孤高拔俗的人格自许(1分)。
阅读李白《行路难》,完成下列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找出本诗中具有象征意蕴的句子。(2分)
(2) 请说出“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内涵。(2分)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的情感。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作者在诗的首句连用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作用。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事,沉溺享乐的批判、忧虑。开篇两个“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梦、冷寂,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
19、本诗触景生情,借古讽今,抨击那些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的封建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现实的深切忧思。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1)(2)两题。(5分)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请简要赏析诗歌末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3分)
. (1) 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2分)
(2)四处飘零着,像什么事物呢?像天地之间的一只沙鸥而已。充满着一种孤寂又凄凉的情绪,让人感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哀伤,情景交融,动人心魄。 反映了自己有造福人民的大志,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可一生追求却无成就,甚至只能四处飘零,他为此遗憾无穷。(3分)
阅读《黄河颂》歌词部分,完成第7~11题。(12分)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婉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7.概括歌词的主要内容。(2分)
8.诗中“啊!黄河!”出现了三次,这是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9.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3分)
10.从“啊!黄河!”到“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对这部分的中心意思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热情赞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伟大的力量和深远的国际影响。
B.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和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C.歌颂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贡献,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黄河两岸的游击健儿抵抗日寇的侵略,为全国人民所赞颂。
D.充分肯定了黄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展望黄河辉煌灿烂的远景,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情感。
11.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你认为“民族精神”是指一种什么样的精神?(3分)
答案:7.解析:要抓住题目中的“颂”字,这样问题便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诗人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并且号召人们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8.解析: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此处为间隔反复。
参考答案:反复,加强抒情气势,又体现了表达内容的层次。
9.解析:要联系整首诗的风格推断,据上下文理解。
参考答案:不好。“望”字表示向远处看,而“看”字表示的距离较近,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
10.B 解析:A项“深远的国际影响”在诗中没有体现。C项“黄河两岸的游击健儿抵抗日寇的侵略”在此处没有体现。D项“展望黄河辉煌灿烂的远景”在下面一小节有体现。
11.解析:联系诗人对黄河的歌颂来理解其深层内涵。
参考答案:坚韧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木兰诗
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④万里赴戒机,关山渡若飞。溯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妹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⑦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找出画线句子的错别字。(2分)
2.指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3分)
3.《木兰诗》中的对偶句比较多,请在文中找出两组你所喜欢的对偶句。(4分)
4.本诗是写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为什么对十年的征战生活写得比较简略呢?请你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3分)
5.木兰的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中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个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哪些优秀品质?(4分)
1.戒 渡 溯 拆
2.扑朔迷离,原意是指不易分辨是雌是雄。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3.只要对偶即可。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等。
4.因为全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制胜的英雄行为,而在于讴歌她英勇献身、不贪图荣华富贵、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所以对十年军旅生活做了高度的概括。
5.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等优秀品质。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7.这两首诗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8.作者在文中表达感情的时候,分别选出了怎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9.两首诗在表情达意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10.两首诗都分为四节,在结构上相同吗?
11.两首诗中都用到了四个量词,你认为哪首诗的量词用得好些?试加以分析。
7.答案:抒发思念故乡之情。
8.答案:《乡愁》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特点:这些意象都是交通工具,是连接大陆与台湾的必备工具,因此作者是借此表达思念故土的情感。
《乡愁四韵》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
特点:这些意象都是思乡的代表,是故乡的象征,是思念故乡的载体。
9.答案: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让人们很容易感知这种情感。
10.答案:不相同。《乡愁》作者的行文明显是递进的结构,而《乡愁四韵》中作者在前三节中应该是并列的,而第四节是全诗的情感高潮。
11答案:《乡愁四韵》中的量词用得好些。因为,在《乡愁》中四个量词分别是对具体事物的修饰,没有奇特指出;而《乡愁四韵》中这些词语均言量之小,从而突出思乡情深,只要有一点点就能解思乡之渴。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的开头是名句,很有特色。试问,它好在哪里?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2)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诗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1)诗人借景物描写渲染出战斗前的紧张气氛——那浓云黑压压的,似乎要将城池摧毁,让人喘不过气来,有先声夺人之妙。它超然而起,震撼人心,具有笼罩全篇的作用。
(2)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以虚写实,诗中对行军和战斗场面的描写都是想象出来的。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渲染出一种战争的氛围,以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出神秘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