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名句,请赏析其妙在何处。(3分)
8.描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两句诗
7.以春花比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忽如”二字,不仅写出了大雪来得急骤,而且表现出诗人惊喜的心情。(3分)
8.山回路转,大雪纷飞,友人的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1分)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2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9. 发挥想象,描绘出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优美意境。(2分)
10.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示例:早春的野外生机勃勃,在多个地方,早出的黄莺们唱着歌,上下翻飞,正在争抢着朝阳的树枝,刚从南方飞回的燕子,不知来自谁家,在精神抖擞地啄衔春泥,它们正忙着筑巢。(内容1分,想象1分,计2分) 10.示例:这首诗表现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计2分)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①东栏:指诗人庭院门口的栏杆
6.用你的语言描绘一、二句呈现的画面。(3分)
▲ ▲ ▲
7.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 ▲ ▲
6.(3分,花絮淡白、繁茂两大特点各1分,语言1分)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7.(3分,只要涉及其中一个要点即可满分)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惆怅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8.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2分) ▲
19.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2分) ▲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9—12题。(8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2分)
A.今亡(逃跑)亦死 无论(不论)魏晋
B.今或(有时)闻无罪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C.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D.楚人怜(怜爱)之 此中人语(说)云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扶苏以数谏故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不足为外人道也 士卒多为用者
D.吴广以为然 然操遂能克绍
22.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甲文中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说明陈胜充分把握了人心动向,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基础。
B.乙文中“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了桃源与外界隔绝久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体现了桃源民风淳朴。
C.甲文中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乙文中桃源人来到桃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D.甲文是纪传体,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乙文以叙述为主,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18.示例: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2分,任选一句作答,意思对即可)
19.诗人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的宁静生话。(2分,能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满分)
20.C 21.B 22.C
23.(1)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2)这个人详细地向源中人讲了自己所听到的事情,(源中人)听了都感慨叹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雨渐凉有怀兴元
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
(1)这两首诗共同的自然环境是什么?(2分)
(2)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都抒发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不同之处是什么?(2分)
(3)“雨”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有何共同的含义?(2分)
7.(1)夜阑、下雨。(2)“铁马冰河入梦来”写梦中情景, “犹作当时铁马看”写想象情景。
(3 )一指自然界的雨,二指国家的危难。
竹枝词九首(其九)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①。
注释:①烧畬(shē),一种传统的农耕方式,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 的心情和对 ▲ 的赞叹。(2分)
8.请你根据诗歌内容,仿照前面句式,再写一句,完成下列对诗歌的赏析:
如果说,桃花李花同时绽放、灿烂芬芳是一种美景;绵延横亘、高耸入云的大山是一种美景;那么, ▲ 。景美,人更美。(2分)
7.(2分)欣喜愉快 对劳动生活
8.(2分)山上的男人女人共同春耕、和谐生活的的画面就更是一种美景了。
渭川田家① 王 维 斜阳照墟落②,穷巷③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雏④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⑤。 【注释】①渭川:即渭水。田家:农家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②墟落:村庄。③穷巷:深巷。④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⑤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7.从本诗所描绘的景物可推断出节令,下面对本诗节令的判断正确的是( )(2分)
A:晚春 B:初夏 C:冬季 D:初秋 8.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本诗反映出诗人眼中的农家生活是( )(2分) A.平淡无奇 B.热闹繁忙 C.萧条冷落 D.清闲安逸
野 池 王 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7.以下对诗歌第一二句描绘的景象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池水的溢满,植物衰败 B:池水的浑浊,植物结果 C:池水的浑浊,植物丰茂 D:池水的溢满,植物茂盛 8.对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的情感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对蜻蜓和鱼的喜爱之情。 B.对雨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C.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D.对自己人生的迷茫失望之情。
阙 题①
(唐)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8、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 (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1分)。
9、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3分)
8.(1分)幽 9、(3分)示例: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
请依据原诗,描绘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所描绘的景色。(2分)
清晨,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小路的尽头有一座禅房,禅房被花木的浓荫覆盖着。山光明净,鸟儿在欢悦地歌唱,潭水清澈,山光树影倒映在潭水中。万物一片寂静,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