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 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心境是怎样的?(1分)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2分)
9.(1)心境凄凉。(2)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阅读古诗,完成第6题。(3分)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争”一词读得轻快、短促一些好还是缓慢、冗长一些好?说说你的理由。(3分)
【答案】轻快短促一些好。(1分)因为轻快、短促而有力的读法,能尽显出鸟儿们在向阳枝头争抢时的活泼、热闹的场景,从而表现出春天生机盎然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2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7题。(2分)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诗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应该用 的语气诵读。(2分) ( )
A:激动 B:平静 C:悲愤 D:喜悦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诗句中的“《后庭花》”这里指代 。(1分)
8.诗人仅仅是在指责那些“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歌女吗?为什么?(2分)
【答案】__之音
【答案】本诗从字面上看似在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借
陈后主奢靡误国的史实来讽喻晚唐统治者,只知买笑逐欢、醉生梦死,而不以惨痛的历史为
鉴,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意思对即可。共2分)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首联描绘的画面。(2分)
答:
(2)结合全诗,说说“无限悲”的丰富内涵。(2分)
答:
(4分)(1)描绘了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的东面长江的西面,(因为无风)楼阁上的帷幔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的画面,(1分)营造了一种宁静惨淡的气(1分)。(2)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衰败、中原动荡之忧;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任意2点即可)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3分)
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宋〕张孝祥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①梅花发。
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②雪。
〔注释〕 ①月底:月下。 ②些儿:一点儿。
(1)“ ▲ ”一词写出了月下梅雪相映的景致。(1分)
(2)通过对“去岁”和“今岁”不同情境的描写,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
(3分)⑴清绝 (1分)
⑵对去年雪月梅三者兼备的美景的留恋之情,对今年冬雪未至的遗憾之情。第一点答出喜爱赞赏之情亦可,第二点答出惆怅惋惜亦可,意对即可)。(2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7、第三、四句表现破山寺后禅院环境__________的特点。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境。 (2分)
8、“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答:
7、(1)清静(幽静、清幽等意近即可)(2)欢快、空灵(心境欢悦、愉快、宁静等意近即可
8、不矛盾;以静写动,又以声衬静,表现了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针对“反衬”手法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4分)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秋风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②横分:瓜分。③徙倚:徘徊。
① 全诗抒写了在特殊时间和地点的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仔细品味第三联中“万里”“三年”这两个数词的表达效果。
古诗鉴赏(每小题2分,共4分)
①抒发了诗人避战乱的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悲凉落寞的情感。(任意两点2分)②“万里”极言路途很遥远,“三年”言时间很长,(1分)两个对举从空间和时间上形象地表现了北宋灭亡后自己所经历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很久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之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景因情变,同是春雨,杜甫和许多诗人感到“喜”,而陈与义却感到“惊”,于景、于己、于国之思,贯穿了一个“ ” 字,这是本诗的诗眼,我们可以从作者描写的 这一典型物象看出。前两联用诗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意,而不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听不到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含蓄地把为避兵乱的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传出。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__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和颈联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 情绪一脉相承。
悲、夕阳、杜甫、忧伤沉郁。(4分)
唐诗欣赏。(4分)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歌在叙事中运用了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
暮、夜、夜归、夜久、天明( 1分),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气氛,构成线索,推动情节发展(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