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5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①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释] ①写作本诗时作者正被贬在柳州。

(1)根据前两句诗描绘诗人所见的景象。(2分)

(2)“想象奇异”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加以赏析。(3分)

(1)秋天,海边山峰奇峻峭拔,万物萧条的景象。(2分)(2)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以山峰为利剑,把愁肠割为千万份,撒向峰尖来望故乡,倾泻了诗人被贬离乡的抑郁愤懑和思乡念友的凄苦之情。(3分)

阅读《城东早春》,完成7--8题 (4分)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代指京城长安。

7.对诗歌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2分)

A.《城东早春》写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

B.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

C.②句是对早春景色的概括的描写。

D.③④句一转,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

8.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2分)

7.c8.早春的城东,景色清新,柳枝还未泛青,枝条上只是长出了几颗嫩黄的叶芽。(写出早春柳树的特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1题。(共6分)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9.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20.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1分)

21.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9.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

20.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意思对即可。

21.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4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2分)

(2) 请仔细品味并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如”二字的妙处。(2分)

共4分,每小题2分。

(1)情景交融。(2分)

(2)“忽如”二字用得极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2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每小题2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2)“商女不知__恨”是讽刺商女愚昧无知吗?为什么?

(3)“犹”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描绘了秦淮河特有的夜景,迷蒙的月色、轻烟笼罩着寒水及白沙(1分)。实为声色犬马之地,为下文抒情铺陈(为下文奠定了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1分)

(2)不是,作者真正讽刺的是听歌的达官贵人(沉溺酒色的当权者)

(3)犹字体现了作者的忧愁、愤怒之情,对统治者不理国事、沉溺享乐的不满。(批判)

(写出2点得2分)

阅读刘禹锡《望洞庭》,完成第7题。(6分)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庆历四年八月,刘禹锡被贬,在前往安徽和州途中,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了这首诗。

⑴下列诗文中不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项是(1分)

A.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衔远山,吞长江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⑵善用比喻是本诗的主要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2分)

⑶王老师认为,刘禹锡是一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请结合全诗说说理由。(3分)

(1)B(B句描写的是沧海之景)。(1分)

(2)第二句,将月色下的千里洞庭湖比作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铜镜,(1分)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1分)。(或:第四句,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外形美、色彩美。)

(3)刘禹锡被贬,(1分)并没有表现出悲观、失落情怀,(1分)而是浓墨重彩地勾勒洞庭湖山水和谐美,表现出诗人的豁达胸怀。(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7~9题。(6分)

无 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这首诗的作者是 (人名)。(1分)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两句为古今人传颂,不绝于耳,影响非常深远;有人解它可以言情,有人解它可以喻志,试用自己的话从一方面加以赏析。(3分

9.本诗作者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歌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2分)诗题:

7.李商隐  8、言情:诗中表现的执著和忠贞不渝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男女之情范畴,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喻志:表现了忠贞不二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追求。)

9、相思、思念、愁思、别思、伤别等。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酬”、“长”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3分)

【古诗鉴赏】(5分)

 (1)【内容理解】(2分)“酬”指以诗相答;“长”是增长、振作。

 [2分。每词1分。]

 (2)【情感分析】(3分)

描写了沉船边上,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呈现一片春色的情景(1分)。作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1分),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感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每小题2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2)“商女不知__恨”是讽刺商女愚昧无知吗?为什么?

(3)“犹”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描绘了秦淮河特有的夜景,迷蒙的月色、轻烟笼罩着寒水及白沙(1分)。实为声色犬马之地,为下文抒情铺陈(为下文奠定了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1分)

(2)不是,作者真正讽刺的是听歌的达官贵人(沉溺酒色的当权者)

(3)犹字体现了作者的忧愁、愤怒之情,对统治者不理国事、沉溺享乐的不满。(批判)

(写出2点得2分)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6.描述“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所展现的画面。(3分)

7.下列关于这首诗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溪水从山中发源,曲曲折折流淌,这本来是一种常见的地貌,然而,杨万里将这种常见地貌人格化了,社会化了卜从而阐发了一种“奔流”的人生哲学。,

B.、诗中最能体现“万山”对溪水态度的一个词语是“拦”,这表明群山有情,不忍溪水离开自己的温暖怀抱。

C.、“万”字体现出阻挡重重,“堂堂”二字写出了溪水峰回路转,突围而出,成江成海的气势。

D.、“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两句诗描写了山村溪流的真实景致,又蕴涵着积极的人生态度,那就是:苦难和困境终有尽头,生命总要奔流,无可阻挡。

6.略

7.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