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影入平羌江水流” ,什么“影”?此句写出什么景象?此句同时暗点 什么事?

2、本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3、《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什么?

•          影是月亮的影子,这一句写出了月夜行船的清丽景象,同时暗点了行船的快

•           本诗故乡亲友的思念以及江行的体验。

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竹 里 馆

王 维

独 坐 幽 篁 里,弹 琴 复 长 啸。

深 林 人 不 知明 月 来 相 照

1、景怎样?人怎样?(引诗中意象回答) 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2、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反衬。

景是“幽 篁 、深 林 、明 月”;人是“独 坐、弹 琴、长 啸”。构成了优美、高雅的意境

啸”

山中杂诗

吴 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云从窗里出鸟向檐上飞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2、“鸟向檐上飞,鸟向檐上飞”,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视角独到,景物与众不同,你能从吴均的《山中杂诗》中找到这样的句子吗?这样的句子其实不少,在杜甫《绝句四首》中也有,请写出相关句子。

紧扣“山中”,突出环境清幽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恬淡的心情。

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           云从窗里出,鸟向檐上飞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4-5题(4分)

寿阳曲·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4.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 是近景。 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彰。(2分)

5.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4.酒旆、夕阳、两三航

5.渔人晚归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0-11题。(5分)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0.“露湿秋香满池岸”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以描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全诗,简析“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运用的写法及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示例: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2分。想象合理,描写形象,能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即可计分)
10.示例1: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3分。手法1分,作用2分)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9.“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2分)

1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9.(2分) 这一句描写了在寒气袭人、万籁俱寂的夜晚,小虫首先感受到了夜空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于是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写出了生命的萌动,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10.(2分)本诗通过描写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现了对春天来临的无比喜悦(惊奇、喜爱)之情。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0. “但使愿无违”一句中的“愿”字有两层意思:一是: ;二是: 。(2分)

11. 请写出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所描绘情景。 (3分)

10.(2分)一是希望自己种的豆能获丰收;二是向往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1.(3分)早晨起床就到田间清除杂草,晚上头顶月光才扛着锄头回家。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渡湘江[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0.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三、四句以人的“南窜”和水的“北流”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2分)运用了反衬(以乐写哀、借景抒情,移情于物等)(1分),

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意思分析对即可)(1分)。

(2)(2分)表达诗人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1分),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忧郁(1分)。

深院(4分)

韩偓

鹅儿唼喋栀黄嘴, 凤子轻盈腻粉腰。

深院下帘人昼寝, 红蔷薇架碧芭蕉。

10.阅读上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1)说说诗中将“鹅雏”“蛱蝶”写成“鹅儿”“凤子”的妙处。(2分)

(2)综观全诗,仔细体会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心绪,并作简要分析。(2分)

(1)这样写既反映出小生命的活泼可爱,又语含亲切之感,表露出作者对这个小生命的喜爱。

(2)景物的热闹,色彩的浓烈,恰恰反衬出庭院的幽静,白昼下帘而寝,恰恰流露出诗人冷落的心绪。

寒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节令,清明前一天。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等地为纪念介子推,每年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俗称寒食节。

10.阅读上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⑴首句中的“满”字写出了二月江南怎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1)(2分)繁花似锦,春意盎然。以乐景衬哀情。

(2)(2分)表达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