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默写。(10分)
①《秋天》描绘了农家丰收图、________和少女思恋图三幅秋日图景。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________。(《春》)
③《咏雪》中对雪的两个比喻句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④《论语》中体现学习方法的句子是________;体现学习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体现修身做人的句子是________。
⑤《观沧海》中交代观海地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⑥《钱塘湖春行》中用莺、燕写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⑦夕阳西下,________。(天净沙秋思)
①霜晨归渔图
②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白雪纷纷何所似
④答案不唯一,见课本
⑤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⑦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赏析(共4分)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第二句中的“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1.“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熙宁五年(1072)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这便是其中之一。
②这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
③诗人写一场风雨变幻,十分生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 (泼洒、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了。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 (涌、跳、溅)起无数水花,大大的雨点纷纷打到船上,就像天空中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其实,这片黑云,也无非是顺着风势而来,又顺着风势而去。还不到半盏茶的功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 (映、照、衬)着水,碧波如镜,一派明媚的风光。
④诗人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抓住几个要点,写得如此鲜明,富于情趣。用[ ]写出云的来势,用[ ]描绘雨的特点,自然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和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和“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这二十八个字,好像是随笔挥洒,信手拈来,仔细寻味,便看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不着痕迹罢了。
(1)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在文中的方括号内填入苏轼原诗中的词语。
(3)第①自然段在这篇赏析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4)第②段只有一句话,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第③④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第④段中“不着痕迹”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1)泼翻 溅 映
(2)翻墨 跳珠
(3)交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写作时间等。
(4)承上启下。
(5)③④段分别从这首诗的语言和艺术特色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6)“不着痕迹”是看不到什么印迹的意思。这里指的是作者写诗时对于遣词用句、布局谋篇是经过一番运思的,但诗成之后,又让人看不出有什么刻意求工的地方。
阅读冰心的《繁星》完成下列问题。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淡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1.这首是运用( )和( )的修辞方法,给予( )、( )、( )拟人的思想语言,通过三次的谈话,提出了对( )的祈愿和要求。
2.“芽儿”→“花儿”→“果儿”,反映了( )的成长过程,以此暗示( )的成长。
3.第一节的诗意是:“嫩绿的芽儿”形容青年人生意盎然,需要自我发展才能逐渐成长壮大。
第二节的诗意是:
第三节的诗意是:
4.“芽儿”“花儿”“果儿”对青年人所说的三句话都用( )式语气,表明诗人以( )的态度表达了( )。
1.排比、拟人、芽儿、花儿、果儿、青年人
2.人、青年
3.第二节诗意是:“淡白的花儿”形容年轻人正在成长需要为人贡献
第三节诗意是:深红的果儿说明年轻人已经成熟了,需要甘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
4.命令式、严肃、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23—24题。(5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
2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择角度,作简要赏析。(3分)
23.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问1分。共2分)
24.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成理即可。3分)
诗歌赏析 (共2分)
品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请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阅读理解。(34分)
7、这句诗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2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 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两句被认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该诗的颈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答:
.(1)颔联眼目并用,绘形绘声、传神逼真地描写景物。“曳”字用得新颖,“投”、“过”、“孤”三字用得贴切。诗人寄情于景,以鹤、蝉自况,写出了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的凄苦、悲哀与无奈。
(2)前一句写月夜独处,一个“凉”字,一个“倦”字,极写诗人的冷寂凄清,孤独无聊;后一句写宴饮泛觞的场景,一个“迟”字既写景又出情,写出诗人看着酒杯呆呆出神、寡言少欢的神态。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请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前两句突出了所写之物的什么特点?
答:
(2)该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1)“葳蕤”是茂盛、纷披的意思,用“葳蕤”形容兰,写出了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生机的特性。“皎洁”是光亮、洁净的意思,用“皎洁”形容桂,精练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2)主旨句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诗人借赞美兰桂的自然本真,表现自己洁身自好、不求富贵、不借外势外力显达的情怀。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矮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2.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13.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2分)
12.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13.诗人不眠有两个原因:一是喜爱山中的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阅读刘方平的《月夜》,完成后面的问题。
月 夜
刘方平(唐)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8.请解释诗句中“更深”“阑干”的意思。
9.“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8.“更深”是夜深的意思;“阑干”是横斜的样子。(2分)
9.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