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然后答题。

(一)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4、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D

2、渲染了一种残破凄凉的景象。

3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4、忧国思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古诗文阅读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秋夜诗》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闺怨诗,此诗前三句描写了漏壶滴水,天边轻云,秋虫夜鸣的秋夜景象,此诗最后一句却直接表露出闺阁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的真挚情感,借景抒情,细腻温婉。写出了秋夜的漫长寂寞悠思的心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人用一“燃”字,写出了山花怎样的特点?

2、最后两句诗人写自己漂泊在外,归期遥望,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1.山花的红艳与灿烂(或:旺盛)

2、表达了诗人思归又不能回的伤感(无奈)情绪。

诗歌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的作者 , 代诗人,
2、请从修辞、情感等方面说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的妙处。答:

1、(1)李白  唐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明月人格化,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相送的情怀。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明卿:作者的好友。 ②楚:楚地。 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环境的 的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凄清、迷蒙。  

2.  对友人的同情和依依不舍之情。

古诗词鉴赏。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并作此诗。

1.诗的前两句和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 的特点。(2分)

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1. 湍急  

2.“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答案含“船的轻快”“内心的轻松、喜悦”两点内容。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唐]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颔联除了对偶,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效果?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流水”比喻时光消逝,生动形象(或对比。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比,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

2.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家书”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阅读刘禹锡《秋词》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第一、二句形成了鲜明对比,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春天更为美好,诗乐观明快的风格已定。 B:第三句是一幅豪迈高旷的图画,晴空万里,排云而上的白鹤,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所以第四句就和白鹤一样直达碧霄了。 C:“秋日”喻指改革成功后晴天丽日的美好前景,而“春朝”喻指未经改革时社会上的混沌状态。 D:全诗立意新颖,意境开阔,情调高昂。这首诗抓住“一鹤排云”的典型形象,体现了作者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诗歌

登娄山关

娄山关,十八盘,

盘盘入云天;

恰是霜晨雁叫时,未登临,

胸中已回荡着那壮丽的诗篇。

看那漫山红花,

想是红军的鲜血点染;

听那阵阵林涛,

犹如当年战斗的呐喊。

石崖上字迹朗朗,

镌刻着红军的誓言:

“革命到底!”

似军号,对后人发出召唤!

呵,英雄的红军,

壮烈的鏖战!

遵义的红旗所向披靡,

无敌的勇士气冲霄汉!

呵,娄山关!

浴着霞光何等尊严;

毛__的诗句为关山增色,

雄伟的关山为红军立传。

前有先辈,后有来者,

关山重重,任重道远;

“而今迈步从头越”,

铁流洪涛卷巨澜!

1.第一节诗的韵脚有:_______________。全诗用的都是__________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2.第二节的四行诗,调动了_____觉和_____觉,把眼前的景物与对红军丰功伟绩的回忆和颂扬结合起来,体现了诗歌的形象性。

3.这首诗歌以悲壮凝重的笔触描绘了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它抒发了红军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歌把过去、眼前和未来结合在一起写,气势磅礴。试结合“关山重重,任重道远”谈一谈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发扬红军的精神,为祖国作贡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考查对韵脚和押韵的理解。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韵脚的韵母即为本节诗押的韵。

答案:盘、天、篇    ɑn

2.【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角度的理解。“看那漫山红花”中的“看”是视觉,“听那阵阵林涛”中的“听”是听觉。

答案:视    听

3.【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要结合时代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作答,如“革命到底!”“无敌的勇士气冲霄汉!”

答案:它抒发了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和正视困难的革命情怀。

4.答案(示例):我们正在求知求学阶段,学习中难免遇到困难挫折,比如难记的英语、难懂的数学、难写的作文,等等,但我们要正视现实,不要悲观失望,只要意志坚定、信心充足,就一定会成功。放眼未来,成功在向我们招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