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阑人•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语言:①用语奇特,精炼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②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可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

写法:①衬托。人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均是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来,含蓄蕴藉。②白描。小令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③寓情于景。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

构思:作者不写人羁旅漂泊、如何困顿,而是借马之瘦来表现;不写人对漂泊的厌倦和内心的愁苦,而是借“倦鸟呼愁”来传达,曲折地写出 了异地游子的悲情苦绪,情景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课外拓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⑴ 妻子: ⑵纵酒:

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1、⑴妻子和儿女 ⑵纵情饮酒

2、剑外忽传收蓟北

3、“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

阅读欧阳修的《别滁》一诗,完成下题。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释】①宋仁宗庆历八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两年多后离开滁州,改任扬州知州。②浓烂:浓丽烂漫。轻明:轻柔明媚。③且:聊且。一作“只”。④弦管:指乐器。

1.诗歌哪一句点出了诗题中的“别”字?

2.欧阳修离开滁州是哪个季节?诗中哪些词句写出了这个季节的特征?

1、酌酒花前送我行。

2、春天,从“花光浓烂柳轻明”一句可以看出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答题。

(一)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4、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D

2、渲染了一种残破凄凉的景象。

3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4、忧国思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古诗文阅读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秋夜诗》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闺怨诗,此诗前三句描写了漏壶滴水,天边轻云,秋虫夜鸣的秋夜景象,此诗最后一句却直接表露出闺阁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的真挚情感,借景抒情,细腻温婉。写出了秋夜的漫长寂寞悠思的心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人用一“燃”字,写出了山花怎样的特点?

2、最后两句诗人写自己漂泊在外,归期遥望,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1.山花的红艳与灿烂(或:旺盛)

2、表达了诗人思归又不能回的伤感(无奈)情绪。

诗歌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的作者 , 代诗人,
2、请从修辞、情感等方面说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的妙处。答:

1、(1)李白  唐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明月人格化,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相送的情怀。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明卿:作者的好友。 ②楚:楚地。 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环境的 的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凄清、迷蒙。  

2.  对友人的同情和依依不舍之情。

古诗词鉴赏。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并作此诗。

1.诗的前两句和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 的特点。(2分)

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1. 湍急  

2.“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答案含“船的轻快”“内心的轻松、喜悦”两点内容。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唐]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颔联除了对偶,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效果?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流水”比喻时光消逝,生动形象(或对比。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比,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

2.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