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________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________诗,内容上属________之作。
2.如果把依次每五字看做一句,诗中哪两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唐 律 思乡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3.顺利。从3、4句可见
4.新的东西是挡不住的,人应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
5.从北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全诗四句共两层意思,前两句为第一层,侧重写天门山的________景色,后两句为第二层,侧重写天门山的________景色。“两岸青山相对出”,一个“________”字,逼真地写出东西两山从江岸伸向江心的态势,给人以________态美的感受;“孤帆一片日边来”写________由远而近,由小而大,暗切题中的“________”字。
2.选出下面内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碧水东流至此回”意思是长江流往此处因天门山的阻挡被迫改变了流向,折而向东。
B.这首诗的整个画面显得色彩缤纷,最能表现色彩的词语有“碧水”中的“碧”,“青山”中的“青”,另外“日”和“帆”虽不直接表现色彩,但也隐含了这一方面的内容。
C.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D.这是一首写景诗,作者没有直接阐发哲理或抒写情怀,但从其呈现出来的山水意境中,我们能感受到他那豪迈奔放的情感。
1.雄奇 秀丽 出动 孤帆 望
2. A
阅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________体________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___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以________字统领全篇,先写________景,然后写________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乐府 四言 感怀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4.观 实 虚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选出下面内容中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景中有情,描写了西湖早春的动人景色,又将作者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B:《西江月》这首词的上阕最后两句倒装,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下阕最后两句也是倒装句,突出了茅店的意外出现和作者的惊喜。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意的萧瑟和作者悲怆凄楚的心情。 D:《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通篇写景,但怀乡之情却贯穿始终。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
【古诗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一个“ ”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 ”字,令人满目凄然。(2分)
2.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2分)
1.破 深
2.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表达出__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阅读下面古诗
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
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答题。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第二句中“遍绕”“日斜”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了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意对即可
2、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1)触觉、视觉、听觉 (2)孤寂凄冷
品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然后答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怜
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