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①对上面两首诗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B.霏霏:雪花纷飞的样子。
C.洲:水中的陆地。
D.友:亲密朋友。
②《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是 。
③判断对这两首诗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对心中恋人的思恋之情。( )
B.《关雎》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
C.《关雎》中“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 寤寐思服”“ 钟鼓乐之”等诗句是诗中男子对心中恋人爱慕之情的直接表白。( )
D.在写作上,《采薇》运用了寓情于景、借物抒情的手法,《关雎》则是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 )
.①D
②美丽善良的姑娘,君子的艰险配偶。
③A×。B√。C×。D√。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
成都曲
【唐】张籍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1.从全诗来看,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绘成都的?
答: 。
2.本诗的最后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答: 。
1.自然景色 市井景况。
2.最后一句通过问句,写出了夜宿处所的难以选择。照应了上句的“多酒家”,侧面写出了市井的繁华,表达了对成都太平生活的喜爱。
阅读
(一)阅读下面三段文字
【甲】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侵晓窥檐语( ) (2)可爱者甚蕃( )
(3)芙蕖则不然 ( ) (4)自夏徂秋(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3.【乙】段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叙述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B.不蔓不枝: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
C.香远益清: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人格高洁令人景仰,不受人利用。
4.翻译下面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
(2)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译文:
5.【甲】词是写作者见到荷塘景象,而生出 的情感。(乙)段借对莲花形状的叙写,阐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丙)段按照 顺序来写芙蕖,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6.【甲】词中“一一风荷举”为什么比同样写荷叶的(丙)段中“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显得更为形象、传神?
答:
1.(1)临近拂晓(2)多(3)这样(4)往,到
2.D
3.B
4.(1)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污秽。
(2)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分内之事,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
5. 思念故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时间 喜爱、赞美
6.用具体的词,更为直观可感;写景叙事化,更富动感,更像电影;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莲荷一片临风而举的最基本特征;字字用得妙,尤其是“一一”二字;还表现了诗人不断扩展,默默欣赏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答:
1.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2.“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对下面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杂诗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①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释】著:吹拂
A:前两句描写了春天芳草萋萋、风吹麦苗、绿柳拂堤的景象。 B:三四句的意思是同样有家归不得,杜鹃你还是不要再啼叫了。 C:这首七言诗的朗读节奏均为二二三式,句式整齐划一,从而加强了诗歌的韵味。 D:整首诗写得委婉曲折,表达了游子思乡,有家归不得的感伤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答: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1神奇秀丽、高峻挺拔(答出“秀丽”、“高大”的意思即可)
2.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意近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斜”现读xié,在此诗中以求押韵,古音应读为: 。
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
答:
3.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
答:
1.答案:xiá
2.答案示例: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
3.答案示例: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又用拟人手法,以栀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
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概括这首诗所见之景及所表达之情。
答:
答案:这首诗写初秋的一个晴天在江边眺望长江时的所见之景;表达了对长江磅礴气势的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上阕两句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
答:
2.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为建功立业,戍守边关驰骋疆场。
2.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
凭阑人•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2.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答:
1.答案:沦落天涯、孤寂愁苦(或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泊困顿的倦客游子)的形象。
2.答案示例: 语言:①用语奇特,精炼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②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可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
写法:①衬托。人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均是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来,含蓄蕴藉。②白描。小令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③寓情于景。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孤寂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