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死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倚仗”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叹息什么?答:

(2)“自经丧乱少睡眠”变现了“我”怎么样的情感?

答:

( 1)老无力。叹息的内容: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2)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古诗赏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 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 “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 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阅读下面唐诗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 中“珠”字的妙处。

答: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

2.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全县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扣住“赞美”、“惜别”)

诗歌赏析。 阅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A:全诗从清幽的环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B:首句“独怜”二字,寓意深刻,凸显出作者的孤傲品性。 C:诗歌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用黄鹂的鸣声,衬托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 D:尾句“舟自横”一语,意即“小船自由自在地、随意地漂浮着”,集中表现出闲静、寂寞的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

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答: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1.“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疏狂自放、怀才不遇;“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2. 抒发了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同情;同时也抒写了自己与李白同样遭遇的感慨。

下列对诗词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 B:“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此时此地在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出了诗人居所偏僻安静,因而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因战争连连,家信显得格外宝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深深牵挂和强烈思念。

阅读下面一首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 ,言外之意是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 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

答:

1.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2.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观湖中之鱼明世间至理

【甲诗】 钓鱼不得

【唐】李舜弦

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香里暗消魂。

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芰(jì)荷:菱叶和荷叶。

【乙文】 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啜茗于湖滨(A.)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B.)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C.)引之。鱼图食(D.)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1.请解释【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啜( ) 逝( ) 故( ) 乃( )

2.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而”正确填入文中的ABCD处。

3.【甲诗】中加横线的“锦鳞”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

答:

4.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寻 丈 之 外 水 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

5.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译文:

6.【甲诗】作者“钓鱼不得”,【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不食矣”。如果要用【甲诗】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

答:

7.【甲诗】中的“香饵”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回答。

答:

8.【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答:

9. 积累链接: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往来翕忽。

一、观湖中之鱼明世间至理

就,便

1啜:饮,喝;逝:游开,游走,离去; 故:先前,原来; 乃:于是,

2. A.之 B.其 C.以 D.而

3.指的是鱼或美丽的鱼;如:“锦鳞游泳”“沉鳞竞跃”“呷浪之鳞”(代指鱼);“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帆一片日边来”(代指船); “臣本布衣”(代指平民)等,任写一例即可。

4.断句两处: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5.翻译:(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离去,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多少)呢?

 6.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7.名利

8.告诫世人,莫为名利所__而吞下钓钩,而成为他人盘中之物。或:要拒绝__,淡泊名利,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

9.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 ,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之情。

2.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答:

1.叙事;思乡。

2. “随”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

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