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下列对诗句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借景抒情,写诗人来到碣石山,登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诗人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波动荡漾的样子。 C.“洪波涌起”这四个字用奇特的想像,表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日月星汉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宏大抱负。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古诗词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答: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

1.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

2.示例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示例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示例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 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 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 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人名)。

2.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答:

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

1.龚自珍 (有错不给分)

2.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3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对下面古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A:起句“无言独上西楼”,绘尽孤独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只是写出了梧桐深院的清冷秋景。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D:“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

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答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 ”字写出了怵目惊心之景,“ ”字写出了满目凄然之景。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

(1)破 深

(2)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1.淡泊名利。(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2. “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文段

五月怀屈原

一条沉重的河流和一些叶的小舟/在孤独的歌里漂过白色的五月

这时候 两岸美丽的艾叶/总在痛苦地抖动

在五月 我们就想起一个/做过三闾大夫的先人

沿瘦瘦的汩罗江愤怒地走过去/那些香甜的粽子并没有感动

麻木而饥饿的鱼儿/在大夫汀兰般高尚的须髯里游动

几千年了 它们为什么活着/而他 始终只留给我们一个

站立着的背影和不折的脊梁

每年的五月/都有一个悲壮的节日

结满眼泪和沉甸甸的粽子/不管小草会不会以同一种姿势绿着

不管五月的河水是否依然/浑浊而激动地涨着

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在五月的每一个早晨和黄昏

泪流满面的我们总是想起许多事情/无法沉默

(诗歌有删改)

【注】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楚国贵族。初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遭谗被逐。楚被秦攻破后,因无力救国,遂投汨罗江。所作《离骚》《九章》等突出表现了他对楚国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阅读上面的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

参考示例:

(1)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爱国主义讲坛人屈原的缅怀和追思之情,表达了对古代先贤渐行渐远的忧思。诗歌开篇,以“沉重的河流”“飘零的小舟”“痛苦抖动的艾叶”等意象,营造了孤寂冷清、萧瑟苍凉的意境,奠定了悲愤的感情基调,勾起了对屈原的怀想。落寞的屈原,“愤怒”地“沿着廋廋的汩罗江”“走守去”,给我们一个“站立着的背影”和“不折的脊梁“,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壮哉!悲哉!而那些“麻木”“饥饿”的“鱼儿”却无动于衷,它们感受不到屈原“汀兰”般高洁的情怀,感受不到屈原心系祖国人民前途命运的伟大抱负,感受不到屈原与__势力决斗到底的英勇无畏。于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疾呼,在五月里重温屈原坚贞的“秉性”,不再沉默,以挽住那行走在消逝中的脚步。

(2)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运用拟人手法,把“汩罗江”以“瘦瘦”的形象吃呈现,原本辽阔、汹涌的江水,在屈原“从容人”“致诚”的气度面前“廋身”,以衬托他高大的形象。诗歌第三节赋予“橘树”“芙蓉为”“河水”人的品性和情态,再现了屈原高洁的人格和崇高的抱负。同时,这三组句子构成排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景仰之情,为篇末的“无法沉默”蓄势。

此外,诗歌还运用典故,发“汀兰”语出“搴灯兮杜若”(《湘夫人》),“芙蓉”语出“制芰荷以为衣兮,信芙蓉以为裳”(《离骚》);“橘树”语出《橘颂》;“浑浊”语出“举世浑浊我独清”写出了屈原的“高洁”“无私”“坚贞”“洁身自好”的品格和崇高的政治理想。

(3)诗歌情感跌宕起伏,耐人寻味。诗歌开头以“白色的五月”里“痛苦抖动的艾叶”营造了一种悲怆的氛围,而五月里“愤怒”走向“汩罗江”伟大的灵魂却设能感动“麻木的鱼儿”,于是作者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情绪跌落谷底,然而值得庆幸的是那“站立的背影”和“不折的脊梁”始终还在。于是,作者看到了希望,在重温屈原的品性和抱负之余,发出了呼吁,在五月我们无法沉默了,只为那“秉性坚贞”,只为那无悔的求索。

……

(只要抓住一至两个赏点,能作正确的赏析评价,合乎情理,内容具体,表达好即可)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死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倚仗”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叹息什么?答:

(2)“自经丧乱少睡眠”变现了“我”怎么样的情感?

答:

( 1)老无力。叹息的内容: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2)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