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中写大海动态的景观,表现大海的壮阔气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注】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醉别江楼橘柚”,直叙其事,并交代了地点和季节。
B.“江风引雨入舟凉”,写出了诗人迎风沐雨的畅快。
C.诗人想象,朋友不久就要到达潇湘,那时夜泊江上,孤月高悬,两岸猿啼声声入梦。
D.末句的“长”字写猿声,使人想起《三峡》中的“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1答案:B
解析:这句表现了诗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暗含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而不是题干中所说的“迎风沐雨的畅快”。
2答案: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充分联系时代背景和诗歌中的关键词据作答。题目“送魏二”可以看出本诗讲的是送别友人的事,从诗中的“凉”“愁”“长”等可看出表达的是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欣赏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
⑴ 这首诗第二、四句先后两次写“巴山夜雨”,其内涵有什么不同?
⑵简析第二句诗中“涨”字的妙处。
⑴第一次是实写,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⑵用一“涨”字既写出了巴山夜雨秋池水满这一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又流露出了远在巴山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了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嫩绿的芽儿
冰心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选自《冰心诗集》)
⑴“芽儿”“花儿”“果儿”三个意象的排列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⑵“嫩绿”“淡白”“深红”在诗中各有什么含义?(选择两个回答)
⑴不能。这个排列顺序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结果并让人们欣赏到将结果奉献于人类的过程,这一过程正好对应了青年的人生过程;“芽儿”“花儿”“果儿”所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⑵“嫩绿”显示了“芽儿”的活力与朝气;“淡白”说明了“花儿”的朴素无华,纯洁,不追求华丽的外表;“深红”象征着“果儿”的成熟、丰硕和美丽。
春 雪
﹝唐﹞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请结合具体词语分析白雪的形象。
【答案】“却嫌”和“故”两个词语用了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雪的美好而富有情趣,仿佛猜透了人们的心思,要给人们带来欣喜。
【试题解析】手法鉴赏:首先要点明手法,并做解释;接下来,交待这一手法突出了事情的什么特点; 最后挖掘出表达的情感。每一步一分。
诗歌赏析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作者白居易是 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往往通俗易懂,明白如话。
2.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3. 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1.唐 2.触觉、视觉、听觉 3.参考:孤寂凄冷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下列相关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怜:可怜。
B.幽草:幽深地方的草丛。
C.野渡:郊外的渡口。
D.自横:(船在水流的作用下)横于水面,随波飘荡。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描写滁州西涧美丽春景的诗。
B.“独怜”二字是说诗人只喜爱涧边丛生的野草,至于后面提到的黄鹂,春潮,野舟不包括在内。
C.前两句写水边景物:涧边有青草在生长,岸上有黄鹂在鸣唱,一静一动给我们带来一片春意。
D.全诗动静融合,诗人笔下的景物虽是深幽的,却也是富有生命力的。
1.A 2.B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请描述出诗中早春景色的特点。
答: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1)细雨濛濛,酥润清新,草色淡远,春回大地。
(2)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阅读《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答:
2.尾联“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参考答案:示例: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颈: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2参考答案:示例:表达了作者合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