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句中“流”字,好在哪里?

2.描绘“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热闹场面,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1.“流”字用得极妙,使满篇生辉,极写少女顺着水流身子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2.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阅读下面的诗歌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试描绘“竹外桃花三两枝”所展现的美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示例:(江岸边,)一片竹林稀稀疏疏,颜色青翠;远处,三两枝桃花悄悄绽放,色彩鲜艳,(似乎向人们报告着早春的到来)。

2.表达了诗人对惠崇画作的欣赏]、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看画中之景时的喜悦、高兴之情)。(意思对即可)

古诗鉴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 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2、翻译后两句,并说说作者以落花自喻的用意。

答:

1、全诗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是的复杂感情,

2、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作为世界政治、经济大国,中美合作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 __与奥巴马以战略家的勇气和智慧,妥善处理分歧,开始了“跨越太平洋的 合作”。用一句诗来评价,最恰当的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古诗阅读﹞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

梁园①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①梁园:即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建造,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方圆三百多里。

1请描绘“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所表现的景象。

2关于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先写梁园的萧条景象是远望,后写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是近看。

B.“梁园日暮乱飞鸦”中,“乱”字描绘了日暮中的梁园鸦群声音嘈杂,上下乱飞的萧瑟景象。

C.三、四两句借“庭树”发花,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梁园春季美景的留恋之情。

D.诗歌以乐景写 哀情,运用反衬手法,衬托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 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

1示例:夕阳西下的暮色中,梁园上空乌鸦边飞边叫着。极目远望眼前景象一片萧条,只能看到三两处人家零星地散落在大地之上。

词的下片抒发了哪几种情感?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抓住“送春归”“送君归去”及“和春住”几个关键性词语来揣摩。

答案:惜春之情、送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从眼波的含情和美人眉峰的美丽来感悟浙东山水的美好。

答案: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集的眉峰,将无情的山水化作有情,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谁言寸草心,        。  (孟郊《游子吟》)

报得三春晖

诗词阅读

欣赏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1)、诗中最能体现“万山”对溪水态度的一个词是: 。

(2)、诗中的溪水具有怎样的精神?

 (1)、不许。(2)、示例:溪水具有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