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可爱的姐妹, 彼此虽隔天涯, 当东方露出鱼肚白,

大自然——母亲把她们养大。 却有着同样的色香。 当天上的花终于凋零,

天上的花叫星星, 星星的亮光,花儿的笑, 看那一滴滴晶亮的白露,

地上的星星叫花。 交映在中宵的良辰。 人间的星星泪珠儿盈盈。

1. 着感情默读全诗,分别用“/”和“· ”直接在上文的最后一节标示出它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简要说明理由。

2. 人说,这首小诗艺术上最成功的地方是它新奇的想像。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加以说明。

1. 不设统一答案。例:当东方/露出/鱼肚白,当天上的花/终于/凋零,看哪,/一滴滴晶亮的/白露,人间的星星/泪珠儿/盈盈。理由:每句三次停顿,读来有节奏感,能体现诗歌的音乐美;把重音标在动词和形容词上,强调了星星消失,花儿承露的形态变化,渲染了诗中的悲剧美。

2.略

阅读下列诗歌

像牡丹,像芍药,像白荷……

神奇的浪花呀,变化莫测。

既然你没有输送养料的根,

为什么能开得这样蓬勃?

既然你没有吸收阳光的叶,

为什么能四季常开不落?

哦,你把理想和生命交给风,

永生便在献身时获得……

1.阅读本诗歌,看看本诗的描写对象 ,它具有“ ”的特点。

2.除了比喻外,本诗还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使得“浪花”的形象更丰满,更生动,更鲜明。

3.怎样理解“你没有输送养料的根”,却“开得这样蓬勃”这句话?

4.诗人在诗段中挖掘出的主题是(请用原句回答)

5.以“白云”为描写对象,模仿第1节诗的写法和句法,试“创作”一节诗。

1浪花 神奇

 2.拟人

3.形容海浪汹涌澎湃,一浪接一浪,一浪高一浪的壮阔场面

4.永生便在献身时获得

5.像羽毛,像羊群,像峰峦……变幻的白云呀,姿态万千。

阅读下列诗句

卜算子 咏梅 卜算子 咏梅

__ 陆游

读陆游咏梅词, 驿外断桥边,

反其意而用之。 寂寞开无主。

风雨送春归, 已是黄昏独自愁,

飞雪迎春到。 更著风和雨。

已是悬崖百丈冰, 无意苦争春,

犹有花枝俏。 一任群芳妒。

俏也不争春,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把春来报。 只有香如故。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两首词都题为“咏梅”,可词中并未见“梅”,你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是咏梅的?

2.两首词写作的背景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__的《卜算子 咏梅》,表达了什么感情?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又表达了什么感情?

3.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咏梅的作品,回忆你读过的作品,至少写两句咏梅的诗句。

1.第一首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联系生活常识,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冬季节,而“犹有花枝俏”的非梅莫属;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四句,更把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表露无疑。第二首“无意苦争春,只把春来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也把梅花“严冬开放,春天绽绿”的特点与梅花虽落犹香的高尚品格,尽现读者眼前。

2.__的词表达了一个__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表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乐观豪迈之情。陆游的词抒发了词人独标高格,坚贞自守的傲骨。

3.示例: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卢梅坡“梅须逊雪一片白,雪须输梅一段香”。

阅读下列语段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用“/”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划分朗读节奏。

引 无 数 英 雄 竞 折 腰

2.“风骚”中的“风”原指 ,“骚”原指 ,“风骚”在词中指的是 ,与它同义的还有“ ”一词。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 )

A.承接上文,进一步地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B.引起下文,为具体评价历史人物作辅垫。

C.开启下文,写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倾倒。

D.承上启下,再次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指出历史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为下文评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4.“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无数英雄”是指( )

A.古今中外的英雄。

B.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C.词中的风流人物。

D.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年轻的风流人物。

5.这一部分,表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其中,将“ ”与“ ”对比,歌颂了 ,抒发了

的豪情壮志。

6.“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只”能不能改为“还”,为什么?

7.说说“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他们又有什么不足?

1.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国风》《离骚》文学才华 文采

3.D

4.D

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往  今  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

6.不能,用“只”说明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批评语气比较严厉,而用“还”则说明成吉思汗重视的内容多,武功只是其中一部分,语气有些称赞。

7.肯定:他们比较注重武功,在建功立业方面卓有成效。不足:在于文治方面稍微差了一些,对文治不够重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诗中“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②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情感。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①“两岸阔”  ②思念家乡    ③旧事物总孕育着新的事物

读《乡愁》与《乡愁四韵》

乡 愁 乡愁四韵

小时候 给我一瓢长江水呵长江水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酒一样的长江水

我在这头 醉酒的滋味

母亲在那头 是乡愁的滋味

长大后 给我一瓢长江水呵长江水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给我一张海棠红呵海棠红

我在这头 血一样的海棠红

新娘在那头 沸血的烧痛

后来呵 是乡愁的烧痛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给我一张海棠红呵海棠红

母亲在里头 给我一片雪花呵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而现在 是乡愁的等待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给我一片雪花呵雪花白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给我一朵腊梅香呵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呵腊梅香

1.诗人将抽象的感情——乡愁,化为具体形象,提炼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意象,它们又是按____________顺序来写,关键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对“浅浅”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说明台湾与大陆相距并不遥远。

B.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而造成的不统一的状况应及早结束。

C.诗人伫立台湾远望大陆,而对“浅浅”的海峡而无可奈何。

D.台湾与大陆不能密切往来,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情。

3.对这两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乡愁》一诗,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四韵》从大千世界里提炼了四个意象:长江水、红海棠、白雪花、香腊梅。

B.《乡愁》以时间的发展为线索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乡愁四韵》的意象经营采取的是“意象并列”方式,好像四个平行的乐段。

C.《乡愁》的意象偏于写实,《乡愁四韵》的意象偏于象征。

D.这两首诗的意象丰富而又简单。

4.对两首诗的比较,有误的一项是 ( )

A.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反映了台湾人民对两岸统一的期盼。

B.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都依次递增,由个人之思念上升到民族之思念。

C.这两首诗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反复咏叹的方式。

D.这两首诗整齐匀称,音韵和谐,具有诗歌的形式美、音乐美。

1.答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B

阅读《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弛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1.带点字注音。

头( ) 气( ) 扶( ) 云( )

2.找出两个错别字,并改正。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3.解释带点字。

愿为鞍马( ) 赏赐百千( )

对镜花黄( ) 双兔傍地( )

4.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1)策勋十二( ) A.次 B.回 C.转动

(2)驰千里足( ) B.希望 B.愿意 C.能够

5.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6.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7.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8.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1.答案:pèi shuò jiāng bìn

2.答案:弛—驰  辩—辨

3.答案:市:买。  强:有余。  帖:同“贴”。走:跑。

4.答案:(1)A  (2)A

5.答案:  A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B

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古诗文中,有些诗句A.以写景为主;B.以抒情为主;C.情景交融。

阅读下面诗句,细细品味,判断它属于哪一种?(只写字母)(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

2.对本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诗歌紧扣题意,以咏雪为经,以送友为纬,编织成一幅景色绮丽、友情浓郁的雪中送别图。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以北风喻春风,以雪花状梨花,以对春的主体感受写冬的客观实景,写出了冬中之春,不但使边塞风光披上一层绮丽的色彩,而且使送别环境充满了盎然的春意,因而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C.“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以新颖巧妙的构思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边塞风光之奇,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诗人巧妙地以一路风雪写一路送别,使送别增添了许多斑斓色彩与悠悠不尽之情,最后以一路马行蹄印作结,诗情格外隽永。

3.诗人是如何描写野外的雪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诗中通过人的感受来写天气奇寒、白雪的威力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品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____________。

6.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你所读过的唐诗中这样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1)A  (2)C  (3)A  (4)B  (5)C

2.答案: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以春风喻北风,以梨花状雪花。)

3.答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答案: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答案:妙手回春

6.答案: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意对即可)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这首诗歌中,哪些属于实写?哪些属于虚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是怎样由联想而进入想像的?想像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和诗歌中截然不同,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联想的交点是“街灯”和“明星”,两者有类似之处,这是诗人进行联想并发挥想像的基础。

B.“街灯”和“明星”互喻,诗歌中“闪”和“点”两个动词也可以互换。

C.第二节中连用两个“定然”,表达肯定的语气,坚定地相信理想的世界一定存在。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D.写牛郎织女的第三、第四节是全文的重点,充满浪漫色彩。

    1.第一节是实写,其余三节是虚写。

    2.诗人由街灯想到明星,又由明星想到街灯,进而想到美丽的街市,再仔细想像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由街市到人,想像牛郎织女一定过着幸福的生活。

3.既是对牛郎织女幸福生活坚定不疑的态度,又是对理想生活的热切期盼与向往。    4.B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 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