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下列题目。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①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破山寺后禅院 的环境。

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所写的景色与感受。

③诗的尾联写“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当中的“俱寂”与“钟磬音”矛盾吗?为什么?

①深幽寂静

②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③不矛盾。诗人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这与常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是吻合的。

(不答理由不得分,能答出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即可得分)

(甲)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乙)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①,孤飞自可疑。

注①:矰(zēng) :短箭;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杜诗“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析。

2.“一样孤雁,别样情怀”,若说杜甫在《孤雁》中唱响了一曲孤雁念群的赞歌的话,那么崔涂的孤雁又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加以分析。

1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

2诗人漂泊异乡,世路峻险,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礁 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石,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反复吟诵此诗,叙述礁石与海浪的斗争情况。(从海浪的力量、目的、结果,礁石的力量、代价及结果来谈)

2.“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这句表面写海浪。海浪象征____________,“无休止”、“扑”说明____________。

3.“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礁石有着怎样的性格品质?由它的形象你想到了什么?

1.海浪以排山倒海之势,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无休止地扑向礁石,想淹没它,冲垮它,击碎它,但每一次都被礁石击得粉碎。礁石尽管伤痕累累,但它依然坚定,笑对恶浪。

2.一切旧势力  反动势力的强大及冷酷无情

3.礁石坚强不屈,笑对生命的苦难,是个硬汉子、大丈夫的形象。由礁石的坚强傲立、笑对苦难可以想到像礁石一样的大丈夫形象,如文天祥、林则徐、邓世昌……革命时期的__人的铮铮铁骨,如方志敏、江姐、__……《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形象,进而可以想到这象征一种精神,一种坚强不屈,傲视苦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填空。

《木兰诗》选自 (人名)编的《 》,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 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 的女英雄形象。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代父从军,不慕名利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2)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1)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2)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阅读《一条未走的路》的第3、4节,回答问题。

1.用“/”给下列句子标记朗读需停顿的地方。(只标记一处)

①都埋在还没被踩过的落叶底下。

②于是带来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

2.诗人为什么选择这一条而不选择另一条路?

3.诗中为什么说“有两条路,相差无几”?

4.第二节中为什么要长叹一口气?

5.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你如何看待?

1.①都埋在/还没被踩过的落叶底下。 ②于是/带来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

点拨:要根据内容去划分。

2.因为这条路走的人更少。 点拨:抓住诗中的关键句子来理解。

3.相差的少才使人难以做出抉择。

4.这是对人生和人生道路的一番沉思。

点拨:一定要深人理解诗意,明确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5.如:我赞成这种说法,人生路并非一帆风顺,否则的话便不会有“挫折”、“失败”等字眼的产生,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它呢?只要你端正思想,把这种不顺看作是对你的考验,你就会努力进取,积极克服,随之而来的将是胜利的曙光,反之,在不顺面前消极等待,怨天尤人,那么,你永远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点拨:观点须正确,阐述要明了。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采用了物我颠倒的错觉,其实是 ______________在起动,这从物理角度来看,是把______________作为了参照物。

  2、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把妈妈和北京放在一起来写?

  3、第三节中说“这是我最后的北京”,“最后”意味着什么?

  4、该诗的题目是“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5、该诗再现的是当年知识青年下乡插队的一幕,请结合历史知识,说说__当年对此事件发出了怎样的号召?

  1、火车   火车

  2、北京是自己的故土,是北京生养了自己,如同妈妈一样。

  3、意味着自己将不再回来。

  4、诗人坐上火车离开北京为,火车是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刻是诗人命运的分水岭,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这个时间概念抒发了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5、“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雨 巷 戴望舒

1.给加粗字注音。

颓圮( ) 彷徨( )( ) 寂寥( ) 彳亍( )( )

2.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让人肝肠寸断。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回味。

3.比较诗歌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何异同点?

4.请从诗中选取一处,简析戴望舒诗歌的意境美。

1.pǐ  páng  huáng  liáo  chì  chù

2.B  点拨:本诗并没有让人达到肝肠寸断的程度。

3.首尾运用反复的手法,内容大致相同;不同处是,开首表明希望逢着,后面则是希望飘过。

4.如诗的第二节,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充满了意境美,在这里,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因此,作者又把她置于雨中去哀怨、彷徨,更突出姑娘的凄清、迷茫、叹息,增强诗歌的惆怅、清丽的意境。

点拨:要认真体会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感情,才能领略诗歌的意境。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

贴近他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给加粗字注音。

翩( ) 麓( )

2.诗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

3.文中反复出现“飞飏,飞飏,飞飏”表现出一种 的执著。

4.“她”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如何理解?

1.piān  lù 

2.自由、美好  点拨:要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3.坚定、欢快、轻松自由  点拨: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

4.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

点拨:抓住“溶入”一词来理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