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散文诗,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节选自《海燕》)

  (乙)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

  太阳高高地在天空中照耀着,群山向天空中喷出热气,波浪在下面冲击石头……

  忽然,在蛇所待着的那个山谷里,天空中坠下一只胸膛受伤、羽毛上染着血迹的鹰……

  它短促地叫了一声,坠在地上,怀着无可奈何的愤怒,胸膛撞在坚硬的石头上……

  蛇吓了一大跳,敏捷地爬开去,但是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那受伤的鸟跟前,轻声说:

  “你要死了吗?”

  “是的,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英勇地战斗过了!……我见过天……你是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的!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而且它想: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施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

  “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我要把敌人紧紧压在胸膛的伤口上……啊,战斗多么幸福啊!……”

节选自《鹰之歌》

1.甲、乙两文在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时都用了 的写作手法。

2.甲、乙两文中的海燕和鹰这两个艺术形象,代表了 ,两文热情歌颂了

3.甲、乙两文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海燕和鹰的战斗生活,具体地说,是  ( )

A.海燕面对战斗,鹰召唤战斗。

B.海燕迎接战斗,鹰临死前渴望再次投入战斗。

C.海燕迎接战斗,鹰期待战斗。

D.海燕面对战斗,鹰追求理想、宁死不屈。

4.两文在塑造两个艺术形象时,主要描写了海燕的 和鹰的 。两文在描写中运用了引用、反复、对偶、对比、 等修辞方法。

5.甲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乙文中的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有同有异。相同的是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和 ;不同的是:甲文烘托海燕的 ,乙文映衬鹰的思想境界。

6.两文在塑造海燕和鹰的形象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基调有所不同,甲文 ,乙文

7.鹰说:“我见过天!”这句话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可用甲文中描写海燕的 和 两个词语来进行表述。

1.象征,对比

2.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坚强无畏的革命精神。

3.B

4.行动,语言;比喻,拟人。

5.象征社会现实;英雄形象。

6.激越豪壮、悲壮。

7.高傲,欢乐

诗歌鉴赏。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诗中前两句追忆昔日的盛景,表达无限的 之情。后两句叙写在风景秀丽的江南 ,却是今非昔比,感慨万千。

(2)诗中“落花时节”有什么深意?

(1)眷念  巧遇旧识(2)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以落花暗喻时世的变迁、国事的凋敝、人生的凄凉飘零。

诗歌鉴赏。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1)用一句话概括全诗的内容。

(2)品析“青山独归远”中“独、远”二字的精妙之处。

(1)描写诗人傍晚时送别友人灵澈返回竹林寺时的情景。(2)“独、远”形象地描写诗人独自在夕阳下,伫立目送灵澈孤独地向青山远去,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也突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诗歌鉴赏。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中前两句描写日间所见景象,采用 相结合的写法,突出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

(2)给诗中最后两句诗写一点赏析文字。

(1)动景  静景(2)采用对比手法,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小米,亦学牡丹开。

注释:白日:指阳光。

(1)第一、二两句写出了“苔”怎样的特点?

(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本诗借“苔”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生命力旺盛(有活力),从容自信。

(2)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表达了人处于逆境中要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道理。

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下列题目。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①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破山寺后禅院 的环境。

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所写的景色与感受。

③诗的尾联写“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当中的“俱寂”与“钟磬音”矛盾吗?为什么?

①深幽寂静

②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③不矛盾。诗人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这与常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是吻合的。

(不答理由不得分,能答出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即可得分)

(甲)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乙)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①,孤飞自可疑。

注①:矰(zēng) :短箭;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杜诗“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析。

2.“一样孤雁,别样情怀”,若说杜甫在《孤雁》中唱响了一曲孤雁念群的赞歌的话,那么崔涂的孤雁又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加以分析。

1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

2诗人漂泊异乡,世路峻险,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礁 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石,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反复吟诵此诗,叙述礁石与海浪的斗争情况。(从海浪的力量、目的、结果,礁石的力量、代价及结果来谈)

2.“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这句表面写海浪。海浪象征____________,“无休止”、“扑”说明____________。

3.“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礁石有着怎样的性格品质?由它的形象你想到了什么?

1.海浪以排山倒海之势,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无休止地扑向礁石,想淹没它,冲垮它,击碎它,但每一次都被礁石击得粉碎。礁石尽管伤痕累累,但它依然坚定,笑对恶浪。

2.一切旧势力  反动势力的强大及冷酷无情

3.礁石坚强不屈,笑对生命的苦难,是个硬汉子、大丈夫的形象。由礁石的坚强傲立、笑对苦难可以想到像礁石一样的大丈夫形象,如文天祥、林则徐、邓世昌……革命时期的__人的铮铮铁骨,如方志敏、江姐、__……《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形象,进而可以想到这象征一种精神,一种坚强不屈,傲视苦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填空。

《木兰诗》选自 (人名)编的《 》,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 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 的女英雄形象。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代父从军,不慕名利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