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写农民辛勤劳作与贫妇拾穗有什么目的?两者之间有没有联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这两幅画面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由于官府横征暴敛,沉重的赋税使得农民破产,沦为拾穗者;今日的割麦者同样面临着破产的危机,尽管“但惜夏日长”,今天辛勤劳作,但__的社会、苛刻的统治,必然会逼迫他们,他们也会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二)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敞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解释下列词语。
田家少闲月 闲:____________
右手秉遗穗 遗:___________
2.诗中押韵的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描写农民辛勤劳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中“抱子在其旁”句中的“其”字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
“听其相顾言”中的“其”字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
1.空闲的 遗漏的
2.忙 黄 浆 冈 光 长 旁 筐 伤 肠 桑 粮 忘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贫妇 农夫和贫妇
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
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渲染了雄壮悲凉的气氛。 衬托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勇敢坚强。
(二)
卜算子 咏梅 卜算子 咏梅
__ 陆游
风雨送春归, 驿外断桥边,
飞雪迎春到。 寂寞开无主。
已是悬崖百丈冰, 已是黄昏独自愁,
犹有花枝俏。 更著风和雨。
俏也不争春, 无意苦争春,
只把春来报。 一任群芳妒。
待到山花烂漫时, 零落成泥碾作尘,
她在丛中笑。 只有香如故。
1.这两首词的立意相反,请你分别找出一句加以说明:
__咏梅词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咏梅词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用一个词概括这两首词给你情感上的不同体味: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两首词虽然立意不同,但都写出了梅花的一些共同特征,请你从两首词中找出描写梅花共同特征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首词写作的背景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这两首词各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积极乐观低沉孤高
3.①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4.①__的词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②陆游的词低沉孤高,寂寞凄凉。
(一)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江山如此多娇,
千里冰封,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万里雪飘。 惜秦皇汉武,
望长城内外, 略输文采;
惟余莽莽; 唐宗宋祖,
大河上下, 稍逊风骚。
顿失滔滔。 一代天骄,
山舞银蛇, 成吉思汗,
原驰蜡象, 只识弯弓射大雕。
欲与天公试比高。 俱往矣,
须晴日, 数风流人物,
看红装素裹, 还看今朝。
分外妖娆。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两句词,从空间上讲,“长城内外”是从_________到__________;“大河上下”是自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
2.词的上阕描写了壮丽的雪景,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其中静景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动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阙中的“望”字统领写景句子,其统领作用到“_______________”一句,下阙中的
“惜”字统领评论的句子,其统领作用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
4.找出运用了下列修辞手法的句子。
(1)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比喻手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对偶手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三旬词是对历代帝王功过的评述,你认为__对哪个英雄人物的批评更严厉一些?他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目的是什么?
______
_
1.南 北 西 东
2.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3. 欲与天公试比高 只识弯弓射大雕
4.(1)欲与天公试比高(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对成吉思汗的批评更严厉一些。 评古是为了颂今,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下文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文中引用的“鱼戏莲叶间”出自《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这首诗是当时南诗的代表作,当时北诗的代表是____________。
(2)请再写出两句描写江南风景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木兰诗》
(2)例: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三)
人生礼赞
朗费罗
不要在哀伤的诗句里对我说,
人生不过是一场幻梦!——
昏睡的灵魂等于是死的,
事物的真相和外表不同。
人生是真切的,人生是实在的
它的归宿并不是荒坟;
“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这话说的并不是灵魂。
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
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
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
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
艺术永恒,时光飞逝,
我们的心,虽然勇敢、坚决,
仍然像闷声的鼓,它正在
伴奏向坟墓送葬的哀乐。
在这世界的辽阔战场上,
在这人生的营帐中,
莫学那听人驱策的哑畜,
要做一个战斗中的英雄!
别指靠将来,不管它多么迷人
让已逝的过去永久埋葬!
行动吧,——趁着现在的时光
良知在心中,上帝在头上。
伟人的生平昭示我们:
我们能够生活得高尚,
而当告别人世的时候,
留下脚印在时间的沙上。
也许我们有一个弟兄,
就行在庄严的人生大海,
船只沉没了,绝望的时候,
会看到这脚印而振作起来。
那么,让我们起来干吧,
对任何命运抱英雄气概;
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
要学会劳动,学会等待。
1.作者的人生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认为人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别指靠将来,不管它多么迷人!让已逝的过去永久埋葬!行动吧,——趁着现在的时光!?
3.这首《人生礼赞》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1.乐观 真切的 实在的
2.这是作者对“未来、过去、现在”的辩证看法。未来是虚无缥缈的,不能作为依靠;过去只代表过去,不值得留恋;惟一能抓住的就是现在。因此必须脚踏实地地工作、奋斗,才能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3.每个人都面对漫长而短暂的人生,对人生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首诗是对人生的礼赞,通篇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气息,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作为初中生,应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踏踏实实地为之努力。
我来 了
严辰
我来了,
像一只大雁,
带着热情的歌唱,
从荒凉无边的沙漠,
穿过万里长空,
来到伙伴们生动活跃的队伍里。
我来了,
像山谷里流出的
一支清冷的泉水,
跳过岩石,冲过堤坝,
经过小河,经过大江,
奔流到广阔的
波涛汹涌的海洋。
我来了,
像一个飘泊的流浪人,
跨过饥寒的道路,
跨过被__的道路,
跨过侮辱和残暴
所铺成的艰险的道路,
含着一把辛酸泪投进了慈母的怀抱……
我来了,
带着长久的相思,
长久的爱慕。
我来了,
带着默默的骄傲,
和发自心底的
不可遏止的欢笑……
我来了!
1.诗歌大约写于1941年,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写作时间大致一样,我们看出全诗的格调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来了”,来到了“伙伴们生动活跃的队伍里”,来到了“广阔的/波涛汹涌的海洋”,来到了“慈母的怀抱”,实际这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采用了比喻手法,诗人把自己比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事物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展示了诗人苦难的经历。
4.这首诗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相比,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它们都歌颂了延安的火热生活,全诗的格调大致相同,都采用了比喻修辞等等,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5.你在课内外还读过哪些描写延安革命生活的诗篇或文章?
1.清新明快,积极高昂
2.延安的新生活
3.大雁泉水 流浪人 流动、不稳定、动荡
4.开放性题,能说出一点喜欢的原因就是值得肯定的。
5.如:《歌声》《记一辆纺车》(作者吴伯萧);《太阳的话》(作者艾青)等。同学们要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
新月
何其芳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1.诗中写到的“我乘船归去”,“花香。夜暖”;是诗人的现实经历还是诗人的想像之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睡着了么?”这里的“你”实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抒写的是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想像之事
2.故乡
3.游子的思乡之情
4.船、山、天、岸
树
艾 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1.作者艾青,原名_____,现代著名______,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他的诗作运用________化的________诗体,抒发思想感情,语言朴素清新。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__年春天,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艰苦的相持阶段,中华民族正日益走向精神的________。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树》的开头“一棵树,一棵树”,采用反复的手法,着意强调和突现一棵棵“树”的形象。
B.“彼此孤离地兀立着”反映了中华民族遭受凌辱的精神受到扭曲的现象。
C.诗的第二段,由“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形象,进行相反联想,慧眼独具,“在看不见的深处”,看到“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D.“根须纠缠在一起”象征中华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的力量。
E.这首诗采用的是“比”的手法,是把具体的人和物相比。
4.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之中,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B.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
C.“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写得生动可感,而且人格化。
D.全诗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人以多方位.多层次的启示,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1.蒋海澄 诗人 《大堰河》 散文 自由
2.1940 觉醒
3.E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