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首古诗完成问题

逢 入 京 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1、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歌赏析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韩愈 【唐】刘禹锡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洲路八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 ;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2、(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 。表达的感情是:

3、(甲)诗颈联运用 修辞手法,(乙)诗颈联运用 修辞手法。

4、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1、贬官;朝奏夕贬;

2、向秀;王质。表达世事变迁的惆怅,悼念亡友的悲痛

3、(甲)对偶、双关;(乙)对偶、比喻、典故

4、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文段二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它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故乡的海波呵!

你那飞溅的浪花,

从前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磐石,

现在也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心弦。

1.冰心,原名____________,福建长乐人。因其一生刚好度过一个世纪,所以人们称她“__________”。

2.阅读以上诗歌,探究《繁星·春水》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面四首中任选一首诗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1.谢婉莹 世纪老人

2.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3.示例:(1)这是一首歌咏童真的诗,无法挽留住甜美的童年,那就把它浓缩在诗句中,用心去呵护一份纯洁的记忆,赞叹美好的童真童趣,留存一份诗的、梦的童年。

(2)这是一首写母爱的诗,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自己比作鸟儿,把母亲比作自己的鸟巢,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3)这是一首哲理诗,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要想成功必须付出代价,要努力奋斗,甚至需要流血牺牲!虽然形式短小但留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

 (4)这是一首赞颂大自然的诗,我们可以倾听到大海在诗人心灵间激荡的美好回音。冰心由对大海的热爱,扩展到对大自然的爱,诗人的“心弦”被重重敲响,引起万千思绪,为自然的美所陶醉。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

第五部 《繁星·春水》

文段一

一六八

朦胧的月下——

长廊静院里。

不是清磐破了岑寂,

便落花的声音,

也听得见了。

一六九

未生的婴儿,

从生命的球外,

攀着“生”的窗户看时,

已隐隐地望见了,

对面“死”的洞穴!

一七零

为着断送百万生灵,

不绝的炮声,

严静的夜里,

凄然的将捉在手里的灯蛾,

放到窗外去了。

(节选自冰心《繁星·春水》)

1.《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________《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诗集。内容大致包括对____________的歌颂,对________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分析以上三首小诗表达的思想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三首小诗反映出冰心在诗歌形式上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部 《繁星·春水》

文段一

1.泰戈尔 母爱与童真 大自然

2.第一首诗,赞颂了大自然的美;第二首诗,启发人们思考生与死的关系;第三首诗,抒发对战争导致生灵涂炭的抗议,并表达一种爱护一切小生灵的博爱思想。

3.在艺术形式上,冰心的小诗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无衣《诗经•秦风》

原诗 译文

岂日无衣, 谁说没有衣裳?

与子同袍。。 我们伙穿战袍。

王于兴师…, 国王发兵打仗。

倚我长矛。, 快快修理戈矛,

与子同仇…。 一齐杀向敌巢。

岂日无衣, 谁说没有衣裳?

与子同泽。 我们伙穿汗衣

王于兴师. 国王发兵打仗.

倚我矛戟, 快快修理矛戟,

与子偕作。 大家同去杀敌。

岂日无衣. 谁说没有衣裳?

与予同裳。 我们合穿衣裳。

王于兴师, 国王发兵打仗,

倚我甲兵, 快快修理刀枪,

与子偕行。 一同奔向战场。

1.“岂日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

2.有人说这首诗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 ”“ ”

“ ”三句,这使人想像到 的场面。

3“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每节诗的末句,位置互相调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

1.不好。“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而且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关心”一层意思。

2.“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乒”之句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3.不能调换。诗歌采用重叠复沓的形式,反映了从准备到出发的过程。

阅读欣赏下面歌词,按要求答题。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有我可爱的故乡

桃花倒映在明净的水面

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

啊,故乡

生我养我的地方

无论我在哪里放哨站岗

总是把你深情地向往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有我迷人的故乡

桃园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

桃花映红了姑娘们的脸庞

啊,故乡

终身难忘的地方

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

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

常回家看看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

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

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

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

上面两首歌词的内容、主题、创作手法及风格各异,请任选其中一首,从文学欣赏的某一两个角度,谈谈你喜欢的原因。(不少于60字)

说明:赏析就是发现美并将对这种美的感受领悟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赏析应含有对美点的确定或描述以及分析领悟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语言流畅,它是个性化的精神产品,不求统一。

     赏析略

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此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无思乡之情。

(二)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是一首 诗,

2、解释下列字词:

尽:   大荒:

仍:   海楼:

3、说说下列两句诗的含义: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诗的前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5、下列说法不妥的一句是(  )

A.⑶⑷句写了山和水。

B.⑸⑹句中,一“月”一“云”,一“天镜”一“海楼”,写在白天和黑夜两个时间欣赏到的江面上的独特奇观。

C.这首诗想象瑰丽,意境幽远。

D.题目中的“送别”意思是指荆门送自己离别蜀中之地。

6、诗的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佳作,请你写出他另外的诗一首(含题目):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1.五言律 

2、略 

3、略 

4、点明了行程和出游方向。 

5、D 

6、对家乡的思念、留念之情。 

7、略 

8、A 

9、一望无际的平野,滔滔奔涌的长江,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抵”的意思是 ,“浑”的意思是 。

2、诗前两句描写出 的景象。

3、诗中切题,表现“望”的内容的诗句是 。

4、诗人对“搔头”“插簪”之类进行细节描写有何用意?

5、解释下列诗句,说说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值、相当;简直 

2、战乱后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5、拟人的手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因为战乱,诗人“感”“恨”交织,愁思万千,于是便移情于物,借物抒情。抒发了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悲伤之情。 

(一)

读《雁门太字行》,回答问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对诗的首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诗中一个“压”,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C.、文中的黑云指的是天边乌云滚滚,大雨就要倾盆而下的景色。

D.、“甲光向日金鳞开”写的是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上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

2.“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半卷红旗”指的是(  )

A.、狂风卷得红旗展不开  B.、黑夜行军,偃旗息鼓

3.“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报”与下面(  )项中的“报”意思相同。

A.、报告  B.、报复  C.、报效  D.、报酬

4.诗中有两处用了燕太子丹起用荆轲、燕昭王筑黄金台的典故,是     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C 

2.B 

3.C 

4.最后两句;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