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全诗描写了 的景色,反映了 的社会现实,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了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1. 京城破败荒凉     战乱频繁,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2.【答案】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心情的急剧变化和恨与家人分别时所产生的特殊心理。

3.【答案】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4.【答案】这两句具体写到了国事和家事。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这两句,不仅流露出了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了深化。

(九)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描绘了泰山怎样的景色?

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4.指出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并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1.【答案】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答案】“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如此神奇秀丽,从而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的喜爱之情。

3.【答案】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答出“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即可)

4.【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此外,这两句诗还蕴含有这样的人生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八)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1.【答案】①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②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2.【答案】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了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

(七)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体会“笼”和“寒”的妙处。

3.赏析“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答案】这首诗通过写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蒙的画面。

2.【答案】特点:朦胧(迷茫)、冷寂(悲凉)。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而又极淡雅的水边夜色图。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表现了诗人的伤感情怀。

3.【答案】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歌女不知__恨,来表现上层人物只顾自己享乐,不顾国家艰难。这句诗既表现出了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六)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1.【答案】“秋”字既点明了季节,同时又烘托出诗人独在异乡的羁旅之思。

 2.【答案】“涨”,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

(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修辞和情感这两个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1.【答案】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答案】“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说“我”把自己的那份对你的担忧托付给明月(让它陪伴你一直到夜郎的西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将月亮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3.【答案】因为思念之情往往在夜间最为浓郁,人们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四)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展现的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2.曲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这首小令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1.【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2.【答案】直接抒情的是“断肠人在天涯”;结尾卒章显志,直抒胸臆,道出游子(天涯沦落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3.【答案】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三)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颔联中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2.本诗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1、【答案】动词:争、 啄。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2、【答案】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3、【答案】“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它们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二)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3.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

 1、【答案】春潮上涨,江水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清风吹拂,船帆鼓起,船行更为迅疾。

2 、【答案】“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的节令中蕴含哲理。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乐观及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3、【答案】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诗句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一)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1、【答案】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了大海的广阔浩大,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点即可)

2、【答案】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