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歌的颈联已经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蕴含的哲理和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
2.诗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1.【答案】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这样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②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一种乐观的精神。(答“包含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也对)
2.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答案】意思:放眼望去,大江之上,沉船旁边,千帆飞驶而过,病树前头,万木争荣,春意盎然。“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蕴含的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十二)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如将首联中的“足”改为“有”好不好?为什么?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又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
3.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1.【答案】不好。因为“足”表现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有”字则表现不出这层意思。(意思对即可)
2.【答案】面对困难时,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就会有新的出路。
3.【答案】热情好客的村民、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十一)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请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4.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请描绘一下它所展示的画面。
1.【答案】诗歌描写的是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流露出了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答案】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悲伤的情感。
3.【答案】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地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对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了他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答案】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画面: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不远处的长河之上,一轮落日在云雾中显得浑圆。
(十)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全诗描写了 的景色,反映了 的社会现实,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了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1. 京城破败荒凉 战乱频繁,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2.【答案】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心情的急剧变化和恨与家人分别时所产生的特殊心理。
3.【答案】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4.【答案】这两句具体写到了国事和家事。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这两句,不仅流露出了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了深化。
(九)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描绘了泰山怎样的景色?
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4.指出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并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1.【答案】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答案】“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如此神奇秀丽,从而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的喜爱之情。
3.【答案】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答出“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即可)
4.【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此外,这两句诗还蕴含有这样的人生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八)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1.【答案】①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②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2.【答案】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了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
(七)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体会“笼”和“寒”的妙处。
3.赏析“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答案】这首诗通过写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蒙的画面。
2.【答案】特点:朦胧(迷茫)、冷寂(悲凉)。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而又极淡雅的水边夜色图。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表现了诗人的伤感情怀。
3.【答案】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歌女不知__恨,来表现上层人物只顾自己享乐,不顾国家艰难。这句诗既表现出了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六)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1.【答案】“秋”字既点明了季节,同时又烘托出诗人独在异乡的羁旅之思。
2.【答案】“涨”,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
(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修辞和情感这两个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1.【答案】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答案】“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说“我”把自己的那份对你的担忧托付给明月(让它陪伴你一直到夜郎的西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将月亮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3.【答案】因为思念之情往往在夜间最为浓郁,人们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四)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展现的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2.曲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这首小令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1.【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2.【答案】直接抒情的是“断肠人在天涯”;结尾卒章显志,直抒胸臆,道出游子(天涯沦落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3.【答案】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