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完成下列三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诗歌鉴赏
(1) “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
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
“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 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黄鹤楼
唐 崔颢 登幽州台歌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 陈子昂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黄鹤楼》中的“昔人”和《登幽州台歌》中的“古人”分别指什么人?
2.两首诗词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
1.“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古人”指古代的名君贤士。
2.相同:都是思古忧今,或者说是吊古伤今,借景抒怀的诗歌。
不同:前者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后者表达怀才不遇,知音难求的情感。
阅读郑谷的《鹧鸪》回答问题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 这首诗抒写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赏析“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1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2. 反复吟诵“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两句,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
(四)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
2.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四)
1.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意。
2 .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甲】钱塘湖春行 【乙】春题湖上
白居易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请描绘【甲】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示的画面。
【答】
2.【乙】诗中“碧毯线头抽早稻”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答】
1.示例:远处近处不时传来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2. 运用了比喻手法。用绿色地毯来比喻初生的早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西湖春光的秀丽清新(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三十四)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颔联的画面。
1.【答案】示例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示例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紧张的气氛和危急的形势;运用对偶,使音韵和谐。示例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答案】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
(三十三)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迭唱的表达效果。
4.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答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凄凉)的晚秋画面。
2.【答案】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3.【答案】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不仅使诗歌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答案】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主人公追求“伊人”求之不得的凄清、冷落的思想感情。
(三十二)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关雎》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3.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关雎》抒发了什么情感?
1.【答案】《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这就是所谓的“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这就是所谓的“哀而不伤”。
2.【答案】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点拨】诗句以眼前雎鸠和鸣之景,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和追求,这是“兴”的艺术手法。同时雎鸠相和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这是“比”的艺术手法。
3.【答案】既有对男子求偶不得的心理描写,又有其动作描写。“悠哉悠哉”写其思念之情,绵绵不绝;“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不平静,难以入眠。这一句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4.【答案】男主人公最初求偶不得的痛苦和后来求而得之的喜悦。
(三十一)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观刈麦》中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
2.请赏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答案】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或: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点拨】“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写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不禁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种无法平静的心情、惭愧的心理正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句子也包含了作者的同情之感、怜悯之意。
2.【答案】劳动人民不顾烈日灼晒,不顾筋疲力尽,拼命干活,却还要珍惜这么长的炎热天,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辛。“惜”字生动地反映了农民的反常矛盾心理,令人心酸。
3.【答案】作者通过割麦者和拾麦者的形象,充分揭示了造成农民辛苦、贫困的根源。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从词中哪两个典型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2.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3.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5.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答案】细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2.【答案】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答案】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兵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4.【答案】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功名的理想。
5.【答案】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