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诗歌第一句中的“李杜”分别指谁?第四句中的“风骚”又指什么?
2.诗中采用了怎样的手法?突出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1.李白 杜甫
2. 古今对比 古今之人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 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的观点。
浪淘沙①[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②。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浪淘沙,词牌名。本词是游宴诗。②紫陌,京城郊外的路。
1.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可谓篇中妙笔,任选一角度作简要分析。
1上片叙写与友人正在这大好春光中游览;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快要分别的不舍,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上片要抓住“携手”“游遍”,下片要抓住“恨无穷”“与谁同”进行分析。)
2.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也与上片“当时”呼应,表达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和久别重逢的喜悦;“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虚写明年这里花朵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天各一方,表达虽与好友重逢,却不能久聚的痛苦;可见其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偶 题
朱 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
2.选出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1.一个“堆”字,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的状貌。
2.B
诗歌鉴赏
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完成下列三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诗歌鉴赏
(1) “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
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
“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 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黄鹤楼
唐 崔颢 登幽州台歌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 陈子昂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黄鹤楼》中的“昔人”和《登幽州台歌》中的“古人”分别指什么人?
2.两首诗词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
1.“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古人”指古代的名君贤士。
2.相同:都是思古忧今,或者说是吊古伤今,借景抒怀的诗歌。
不同:前者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后者表达怀才不遇,知音难求的情感。
阅读郑谷的《鹧鸪》回答问题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 这首诗抒写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赏析“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1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2. 反复吟诵“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两句,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
(四)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
2.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四)
1.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意。
2 .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甲】钱塘湖春行 【乙】春题湖上
白居易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请描绘【甲】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示的画面。
【答】
2.【乙】诗中“碧毯线头抽早稻”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答】
1.示例:远处近处不时传来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2. 运用了比喻手法。用绿色地毯来比喻初生的早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西湖春光的秀丽清新(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三十四)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颔联的画面。
1.【答案】示例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示例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紧张的气氛和危急的形势;运用对偶,使音韵和谐。示例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答案】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
(三十三)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迭唱的表达效果。
4.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答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凄凉)的晚秋画面。
2.【答案】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3.【答案】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不仅使诗歌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答案】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主人公追求“伊人”求之不得的凄清、冷落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