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诗歌的颔联和 明确点出:从题材角度,这是一首 诗。
2.“孤蓬”和“浮云”既描绘了友人漂泊无依的游子形象,又传递出诗人的 与 之情。
1.题目/尾联 送别
2.关切 不舍
峡口①进友人[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⑴首句“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什么内容?在诗中有何作用?
⑵这首诗抒发的情感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⑴交代了地点和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⑵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
对下面古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A:起句“无言独上西楼”,绘尽孤独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只是写出了梧桐深院的清冷秋景。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D:“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送别时怎样的景象?试加以描述。
答:
(2)结合全诗,写出尾联中“空相向” “何所期”所表达的情感。
答:
⑴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一片凄凉!天空飘忽着朵朵寒云,归来的路上正遇上暮雪纷飞。(意近即可)
⑵诗人为朋友远去而徒然伤悲,为相见无期而惆怅, 表达了难舍难分之情。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①
(宋)方回
蕨拳②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 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①歙shè:安徽南部的县。 ②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阅读上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1)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2)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的陶醉、喜悦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答:
1.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2.“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
答:
2.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1.萧瑟(萧索)、荒凉。
2.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答“思乡”或“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也可
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答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2)在外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或:在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明月别枝惊鹊”中的“惊”字写得好,请简要赏析。
答: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似写动而实写静,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方法,营造了夏夜清幽、恬静的氛围。
2.抒发了作者怡然自得、淡泊潇洒之情。
早 梅
齐己①
万木冻欲折, 孤根②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③。
注:①齐己,唐代诗人。早年颇有雄心抱负。但参加科举多次失利。 ②孤根:孤独的根。③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1. 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2. 请结合注解,比较本诗与陆游《卜算子·咏梅》在手法和情感上的异同。
1.不畏严寒、傲然独立、幽香、素艳 (或清丽脱俗,素雅、高洁)(写三点语意相近即可)
2.相同点: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两位诗人都以梅自喻,借物抒情。不同点:陆诗借梅花更多地表达一种坚贞不屈、孤傲清高、孤芳自赏的悲愁情感,而齐诗除此之外,“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一句还流露出一种自信进取、憧憬希望的积极情感,情感境界相比陆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