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闻洮西捷报①(苏轼)

汉家将军一丈佛②,诏赐天池八尺龙③。露布④朝驰玉关⑤塞,捷书夜到甘泉宫⑥。似闻指挥筑上郡⑦,已觉谈笑无西戎⑧。放臣⑨不见天颜⑩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注释】①指元丰四年种谔(北宋将领)指挥的米脂大捷,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故称洮西。②是说将士身材像fó xiàng 一样高大。③天子的马曰龙,高七尺以上,故称八尺龙。④指征讨西夏的檄文。⑤此处指边塞。⑥指宋朝廷。⑦指修筑边境防御工事。⑧古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⑨苏轼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故以放臣自称。⑩帝王的容颜。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

B.颔联中“朝”“夜”对举,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却宛若在前线一样,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尾联寓情于景,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只能在盎然的春色中暗自神伤。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D

2.不计较个人得失,渴望国家强盛,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

岁暮道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A.母亲疼爱儿子的心没有穷尽,儿子一回家,母亲就高兴得睡不着,直到第二天明。

B.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只能把爱与思念寄托在“寒衣”和“家信”上。

C.儿子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向母亲撒谎,之后他又承认了错误。

D.尾联中的“风尘”比喻在外漂泊的艰辛劳累。

2.“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一句中诗人困什么而“愧”?

1C

2“愧”是因为诗人这些年漂泊在外,没有尽到为人子的孝心与责任,反而让母亲牵挂担扰。

下列古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 B:《木兰诗》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C:《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以动写静,使山河人格化。 D: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讴歌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 ”和“ ”这些富有感__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2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1.“凄凉地”;“弃置身”。

2.“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或“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或“此三字表明作者态度,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

古诗文阅读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①词牌名,选自《李清照集校注》。这是词人重阳节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词。②永昼:漫长的白天。③瑞脑:一种香料。④金兽:兽形的铜香炉。⑤纱橱:纱帐。⑥东篱:采菊花的地方。⑦暗香:菊花的幽香。⑧黄花:指菊花。

1古诗词中,一些物象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成了情感的象征。例如,本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酒”,被赋予了 的情感,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则被赋予了 的情感。

2古诗词中经常有语意双关、形神具备的字词,例如本词中“半夜凉初透”中“凉”字一语双关,既指天气之凉,又指词人 内心感受,又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瘦”既写出了菊花的形态,又形象地写出了词人 的形象特点。

1、愁闷,百无聊赖、    豪壮

2、孤独、凄凉;      消瘦、憔悴。

  (一)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辛夷,木兰树的花。

  1.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1.答案示例:①具有不从世俗、坚忍不屈、忠贞不渝(或不畏春残、不惧秋寒、不为俗屈)的品性节操;②内在美与外在美共处一身。

  2.答案示例:

  构思一全诗紧扣“暮春”,写出了不同景物的不同特征。既合乎自然真实,又巧妙融入主观情感,新颖别致,浑然天成。

  构思二:所见与所感有机结合,“感”因“见”而生,写出了情感意绪的抑扬跌宕,曲折动人。

  写法一:反衬,以黄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之“不改”,突出幽竹对“我”的钟爱及其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写法二:拟人,表现幽竹“待我”之情及“我”的怜竹之意,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

  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语言:用“稀”“尽”“飞”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用“始”与之呼应,表现出失望之后的意外发现和惊喜之情,写出了意脉的转折。平中见奇,朴中出新。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19.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

20.请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

[d1f29b41351fbf0b.jpg]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生岩石颠,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翘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指出诗中“烟”的特点。

(2)描述颈联和尾联中作者情绪变化的过程。

  (1)烟色如白云;流动起来虚无缥缈。

  (2)作者打开门对眼前的景色既惊奇又欣喜,抬起头欣赏浩瀚的夜空,联想起自己还是

       客居异乡的游子,心情失落。思乡之情愈浓,久久不能入眠。

二月二日出郊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颈联描写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1.B  2.C

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1《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诗中所写的季节 应为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答案】绝句(或:七言绝句)   秋季(或:深秋)

2【答案】表达了作者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心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