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首句中的 字统领了上阕景物。

2.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此人怎样的心理。

1.异

2.C 

3. 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诗词赏析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挑:逗趣。②促织:蟋蟀。③篱落:篱笆。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江上秋风吹过,梧桐树叶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寒意,触动了异乡人的思乡之情。

2. 解析: ①烘托,江上秋风烘托了寒凉的气氛和作者客居的孤寂情怀。

②以乐景写哀情,用儿童挑促织的欢乐反衬作者客居的孤独和愁思。 

③首句运用叠词,“萧萧”一词表现了秋夜的寒凉与萧索。

④以动衬静,用秋风瑟瑟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诗词赏析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__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诗词赏析[宋]徐侨

沼盈盈闲绿水,郊原浩浩涌青禾。

烟连山际无人语,只有晚归樵牧歌。

【注释】①徐侨(1160—1237),字崇甫,婺州义乌靖安里龙陂(今佛堂镇)人。②陂(bēi):池塘。

1. 诗人傍晚“望”见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的最后两句妙趣横生,颇有韵味,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人“望”见的景物有:满塘的绿水、无际的青苗、弥漫的山烟、放歌的归樵等。

2.最后两句诗以声衬静,更显其静,诗人通过晚归樵夫的放歌来衬托暮烟弥漫的山间空旷而宁静,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浣溪沙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任颍州知州时所写,描写的是人们到颍州西湖游春的景象。画轮,指装饰华美的车轮。

1.第二句中“浸”字的妙不可言,请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一句“日斜归去奈何春”常被人津津乐道,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词的意境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浸”字把“映照”说成“浸泡”,把“云影”说成“真云”,形象写出湖水的清澈。

2作者由日斜人归想到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西湖春游,度过了一天欢快的日子,归去之际,不免若有所失,由欢乐而转入惆怅,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表现了作者由欢快转向悲凉的心理状态。

诗词赏析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注:本诗写于作者被贬于黄州时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句分析整首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2.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小桃红 元代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传。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

注:横练:横铺着的白绢。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线句子展现的画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透过清秋的薄雾,传来了采菱姑娘的笑语湖面风平浪静,像白色的素绢平铺

2表达了对湖上采莲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①元稹,唐代诗人。曾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互相唱和,世以“元白”并称。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同年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②幢幢(chuánɡ):这里指灯影摇动。

1.“垂死病中惊坐起”中的“惊坐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暗风吹雨入寒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1:通过神态和动作写出了诗人听到朋友贬谪后的震惊之巨、友谊之深。

  示例2:“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垂死病中”,自然“坐起”困难。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清晰可见。

评分意见:本题3分。描写手法得1分,表达效果得2分。

2.示例1:阴冷的风雨吹入寒窗。作者用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手法,把听说白居易遭贬后的悲凉、凄苦的情感寄寓在凄凉冷清的景物之中,使抒情更含蓄,有感染力。

示例2:用凄凉冷清的景物含蓄地表达了(渲染烘托了)得知白居易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凄苦。

评分意见:本题3分。句意、手法(借景抒情、渲染烘托、含蓄表达)、景物特点、情感分析各1分,答出其中三个方面即可得满分。

春尽途中 杜牧

田园不事来游宦,故国谁教尔别离?
独倚关亭还把酒,一年春尽送春时。

1.第三句中“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请结合“故园谁教尔别离?”一句指出这句全诗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1.答案第三句中的“独”字意蕴丰厚,既写出了远离故乡的孤独,又写出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在同僚排挤下的落寞之情。

2.此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在理想和现实矛盾的冲突下的无奈和怅惘。

阅读下面这首诗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人名)。

2.这首诗中划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1、龚自珍  (有错不给分)

2、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环境描写烘托“离愁”(或将离愁寄托于景)。(意思对即可)

3、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或充满了奉献精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