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诗人杜甫极度伤时的诗句,他触景生情,移情于物,用拟人和互文的修辞手法,表达出__之忧和离别之恨。这是他的五言律诗《春望》。 B: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四句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前者是写实,后者是想象。诗人当时的心境是:漂泊在外的孤寂,深秋苦雨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及相见共语的渴盼。 C: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句中,“争”和“啄”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传神地写出了鸟儿争相占暖枝、筑爱巢的动态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早春时节西湖边上的蓬勃生机。 D: 北宋柳永的《浣溪沙》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句,一向被词评家赞赏,誉为“天下奇偶”。作者借对自然界好景不长的惋惜寄寓了人生青春易逝的伤感惆怅之情。
(一)
1.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 ,这从“ ”一词可以看出。
2.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
1. 初到此地(初次来到这座青山) 不识
2.《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
诗词赏析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2.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诗词赏析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靖康之难后,作者朱敦儒南渡,作此词。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倩:请。
1. 词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2.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__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前或后,答一半,意思对即可)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首句中的 字统领了上阕景物。
2.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此人怎样的心理。
1.异
2.C
3. 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诗词赏析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①促织②,夜深篱落③一灯明。
【注释】①挑:逗趣。②促织:蟋蟀。③篱落:篱笆。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江上秋风吹过,梧桐树叶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寒意,触动了异乡人的思乡之情。
2. 解析: ①烘托,江上秋风烘托了寒凉的气氛和作者客居的孤寂情怀。
②以乐景写哀情,用儿童挑促织的欢乐反衬作者客居的孤独和愁思。
③首句运用叠词,“萧萧”一词表现了秋夜的寒凉与萧索。
④以动衬静,用秋风瑟瑟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诗词赏析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__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诗词赏析[宋]徐侨①
陂②沼盈盈闲绿水,郊原浩浩涌青禾。
烟连山际无人语,只有晚归樵牧歌。
【注释】①徐侨(1160—1237),字崇甫,婺州义乌靖安里龙陂(今佛堂镇)人。②陂(bēi):池塘。
1. 诗人傍晚“望”见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的最后两句妙趣横生,颇有韵味,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人“望”见的景物有:满塘的绿水、无际的青苗、弥漫的山烟、放歌的归樵等。
2.最后两句诗以声衬静,更显其静,诗人通过晚归樵夫的放歌来衬托暮烟弥漫的山间空旷而宁静,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浣溪沙①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②,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任颍州知州时所写,描写的是人们到颍州西湖游春的景象。画轮,指装饰华美的车轮。
1.第二句中“浸”字的妙不可言,请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一句“日斜归去奈何春”常被人津津乐道,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词的意境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浸”字把“映照”说成“浸泡”,把“云影”说成“真云”,形象写出湖水的清澈。
2作者由日斜人归想到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西湖春游,度过了一天欢快的日子,归去之际,不免若有所失,由欢乐而转入惆怅,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表现了作者由欢快转向悲凉的心理状态。
诗词赏析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注:本诗写于作者被贬于黄州时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句分析整首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2.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