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3.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
14.词的下片运用的两个典故“遣冯唐”、“射天狼”,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前三联运用设问、对偶和等修辞手法,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的气势。
2.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1.比喻、夸张、拟人 高大雄伟
2.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古诗词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
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上、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请分析这“壮”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词上片追忆了词人当年的军旅生活,下片描述了激励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遂的抑郁、愤慨之情。
评分标准:4分。每问2分,意近即可。
2.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有军营生活、战斗场面的激越雄壮;从情感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又有壮丽豪放的特点。所以是“赋壮词”。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①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曾〕通“层”。
1.(1)全诗是围绕着“ ”字来写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了诗人什么决心?
( 1)望(或:看、观、岳、山)
(2)示例:①表明了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也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 ②表明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决心。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的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的饶有趣味,请具体赏析。
1.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
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
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
“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
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中间两联写诗人出蜀漫游途中的风景,景象雄浑壮阔;尾联则用拟人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 的依恋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2.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请依此描绘出“山随平野尽”这句诗的景象。
1.故乡(家乡)
2.示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随着小舟的前行逐渐展开,最后消失在广阔的原野。
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诗人杜甫极度伤时的诗句,他触景生情,移情于物,用拟人和互文的修辞手法,表达出__之忧和离别之恨。这是他的五言律诗《春望》。 B: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四句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前者是写实,后者是想象。诗人当时的心境是:漂泊在外的孤寂,深秋苦雨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及相见共语的渴盼。 C: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句中,“争”和“啄”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传神地写出了鸟儿争相占暖枝、筑爱巢的动态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早春时节西湖边上的蓬勃生机。 D: 北宋柳永的《浣溪沙》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句,一向被词评家赞赏,誉为“天下奇偶”。作者借对自然界好景不长的惋惜寄寓了人生青春易逝的伤感惆怅之情。
(一)
1.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 ,这从“ ”一词可以看出。
2.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
1. 初到此地(初次来到这座青山) 不识
2.《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
诗词赏析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2.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诗词赏析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靖康之难后,作者朱敦儒南渡,作此词。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倩:请。
1. 词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2.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__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前或后,答一半,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