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沁园春 雪》,回答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上阕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是( )
A.叙述 B.描写 C.说明 D.议论
2下面的诗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A.夸张、对偶、比喻 B.对偶、比喻、拟人
C.夸张、对偶、拟人 D.对偶、比喻、排比
3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词的上阕中,一个“望”字领起以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象,开拓
出一层新的意境。作者表面上写雪后天 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
会更加艳丽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
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作者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
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__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
的英雄业绩。
1.B
2B
3C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郑愁予的《雨说》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B:《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全诗意境优美而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的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之情。 C:《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安适、宁静的心境。 D:《星星变奏曲》是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运用夸张手法,以情景的变换来丰富“星星” 的意象,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1.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2.示例:(1)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2)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中敌对月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家人。
【注释】①曹松,晚唐诗人,七十岁才中进士,被称为“白头进士”。
1.这首诗的题目是《中秋对月》,诗中“(1)”是“中秋”,“(2)”是“月”。(填入诗句中的词语)
答:
2.后两句写中秋夜月光朗照,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答:
1. (1)秋三五 (2)蟾盘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秋”“月”有关的内容。古代中秋日称作“秋三五”,如无马臻《秋见月》诗“正秋三五满,万里绝纤垢。”“蟾盘”是比喻月亮,比如又有清代黄景仁《中秋夜雨》诗“今宵满意觞蟾盘,西北浮云早莛。”
2.赞颂中秋夜月亮光明磊落、公正公平,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像中秋明
月那样公平公正的愿望(或隐含着对统治者势利、偏私等丑恶品性的讽刺)。
崆峒
【清】谭嗣同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拏②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注释】①此诗写于1889年,当时的清政府腐败不堪,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崆峒,山名,在甘肃平凉西。②拏(ná):执持。
1.此诗想象奇特,从形、神两个方面描绘出崆峒山 、 的特点。(各填一个词语)
答:
2.尾联意蕴深刻,谈谈你的理解。
答:
1.高峻(高大、挺拔)雄伟(浩荡、勇猛、奔放、富有力量、富有斗志、气势磅礴)
2.尾联化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不应仍问武陵源”表达出诗人追求的并非世外桃源,而是“桃花红满谷”的崆峒山,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用笔委婉,含意深远。m

下面这首小诗富有哲理,请选择下列选项中的一个人物,结合其经历加以印证。(80字以内)
A.阿廖沙B.范爱农C.列夫·托尔斯泰
示例1:阿廖沙四岁丧父,
跟随母亲来到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径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阿廖沙忍受着苦难.以
坚韧的意志面对生活,最终从地狱走向人间。示例2:托尔斯泰遭到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被
教会开除教籍),仍不屈不挠地抗争,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谊求,笔耕不止.创作出伟
大作品《战争与和平》.
秦淮夜泊
贺铸
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注:①朱箔:红色窗帘。②旆:旌旗。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极妙,请指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1、独泊孤舟,表现了作者一股淡淡的乡愁。
2、 “开”和“弄”。“开”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和美感,能使人想象到佳人绰约的身影、优雅和体态。“弄”与出了吹箫女优美的姿势,让人感到箫声在风中的婉转悠扬
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江写望①
[宋]林逋②
苍茫沙咀③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
【注】①写望:描写眼前的景物。②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终身不仕不娶,长期隐居西湖的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③沙咀:沙滩突出的一角。
1.阅读上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1)“片水无痕浸碧天”一句中“浸”在使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诗歌三、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浸”,这里是“映照”之意,形象地写出了平静的水面倒映青天的景象,营造了一种静谧安适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
(2)一片芦花被刚刚下过的雨洗涮得格外白净,一缕缕炊烟自渔船上冉冉升起,一幅安宁祥和之景,表现了诗人醉心自然、宁静轻松的心情。(笼统写喜爱赞美不得分)
田子为相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①,得金百两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③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感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注释】①归休:休假回家。 ②馆:这里指"家"。③造:往或者到。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为相三年不食乎?( ) (2)田子愧惭走出(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子安得此金?
3、“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句中的“欲”在文中指:
(1) (2)
4、“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⑴吃饭 ⑵跑
2 你是怎么获得这些钱的?
3 ⑴不取不义之财 ⑵不做不忠之事 (忠、义)
4 田子知错就改的品质(母亲教子有方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