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儿童诗歌,回答问题。

第一次的小雨

徐 鲁

春天的第一次的小雨

沙沙地落进青青的树林

我独自在林子和林子之间漫步

耳边充满了许多微弱的

神秘而又美丽的声音

翠色的樟叶在轻轻呼吸

一支支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

无数的蘑菇宛若白色的小伞

妈妈曾经告诉过我们

它们的名字叫天鹅菌

云雀像音符一样在跳跃

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

它们的歌声甜蜜又迷人

露水闪亮着悄悄滑落

淡淡的雾像轻柔的白纱布

整个大自然像一首乐曲

春天的林子是一架生命的琴

它们奏出美妙的音乐和诗歌

轻轻地轻轻地撞击着

我的充满幻想的十四岁的心

(选自《十四岁的天空》)

1.“翠色的樟叶在轻轻呼吸/一支支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无数的蘑菇宛若白色的小伞”,作者分别抓住了樟叶的 、幼笋的 、蘑菇的 来描写景物,把景物写得富有特色。

2.“云雀像音符一样在跳跃/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它们的歌声甜蜜又迷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作者把整首诗设置在春天的第一次的小雨这样的意境中,有什么妙处?

1.颜色  情态  神态(樟叶的颜色是“翠色”的。“无声地爆出地心”写的是“幼笋”的情态。“蘑菇宛若白色的小伞”写的是蘑菇的神态。)

2.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云雀跳动的欢跃和舞姿的优美,暗示了少年青春的躁动。[“云雀”是本体,“像”是喻词,“音符”是喻体,是典型的比喻(明喻)句。诗人本想描写“少年青春的躁动”,但太抽象,不易让读者理解。所以运用比喻,把“云雀”比喻成“音符”,使抽象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3.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一年的希望,这正如青春是人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样,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春雨涤净人间的尘埃,一切变得清新、有活力,就如这“十四岁的心”将从这里出发。(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要联系诗歌的主旨,结合“春天”和“青春”相通的特点回答。

阅读《蝈蝈与蛐蛐》,回答问题。

大地 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1.《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2.分析虫鸣的象征意义。

3.诗人以简约的诗句讴歌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

1.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诗人济慈通过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 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同意。大自然中,一年四季,不仅虫鸟歌声不绝,还有植物,比如娇嫩的花朵,即使在萧瑟的秋天、寒冷的冬天,依旧有菊花、梅花等给我们带来如诗如画般美的享受。

阅读《沁园春 雪》,回答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上阕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是( )

A.叙述 B.描写 C.说明 D.议论

2下面的诗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A.夸张、对偶、比喻 B.对偶、比喻、拟人

C.夸张、对偶、拟人 D.对偶、比喻、排比

3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词的上阕中,一个“望”字领起以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象,开拓

出一层新的意境。作者表面上写雪后天 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

会更加艳丽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

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作者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

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__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

的英雄业绩。

1.B

2B

3C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郑愁予的《雨说》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B:《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全诗意境优美而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的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之情。 C:《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安适、宁静的心境。 D:《星星变奏曲》是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运用夸张手法,以情景的变换来丰富“星星” 的意象,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1.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2.示例:(1)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2)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中敌对月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家人。

【注释】①曹松,晚唐诗人,七十岁才中进士,被称为“白头进士”。

1.这首诗的题目是《中秋对月》,诗中“(1)”是“中秋”,“(2)”是“月”。(填入诗句中的词语)

答:

2.后两句写中秋夜月光朗照,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答:

1. (1)秋三五  (2)蟾盘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秋”“月”有关的内容。古代中秋日称作“秋三五”,如无马臻《秋见月》诗“正秋三五满,万里绝纤垢。”“蟾盘”是比喻月亮,比如又有清代黄景仁《中秋夜雨》诗“今宵满意觞蟾盘,西北浮云早莛。”

 2.赞颂中秋夜月亮光明磊落、公正公平,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像中秋明

月那样公平公正的愿望(或隐含着对统治者势利、偏私等丑恶品性的讽刺)。

崆峒

【清】谭嗣同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拏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注释】①此诗写于1889年,当时的清政府腐败不堪,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崆峒,山名,在甘肃平凉西。②拏(ná):执持。

1.此诗想象奇特,从形、神两个方面描绘出崆峒山 的特点。(各填一个词语)

答:

2.尾联意蕴深刻,谈谈你的理解。

答:

1.高峻(高大、挺拔)雄伟(浩荡、勇猛、奔放、富有力量、富有斗志、气势磅礴)

2.尾联化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不应仍问武陵源”表达出诗人追求的并非世外桃源,而是“桃花红满谷”的崆峒山,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用笔委婉,含意深远。m

下面这首小诗富有哲理,请选择下列选项中的一个人物,结合其经历加以印证。(80字以内)

A.阿廖沙B.范爱农C.列夫·托尔斯泰

示例1:阿廖沙四岁丧父,

跟随母亲来到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径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阿廖沙忍受着苦难.以

坚韧的意志面对生活,最终从地狱走向人间。示例2:托尔斯泰遭到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被

教会开除教籍),仍不屈不挠地抗争,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谊求,笔耕不止.创作出伟

大作品《战争与和平》.

  秦淮夜泊

  贺铸

  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注:①朱箔:红色窗帘。②旆:旌旗。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极妙,请指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1、独泊孤舟,表现了作者一股淡淡的乡愁。

2、 “开”和“弄”。“开”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和美感,能使人想象到佳人绰约的身影、优雅和体态。“弄”与出了吹箫女优美的姿势,让人感到箫声在风中的婉转悠扬

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