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对诗中词语理解错误的是( )。
A.一鉴开: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B.共徘徊: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漾C.渠:流水的沟D.那:哪
2. 诗中所蕴含的道理,下面理解错误的是( )。
A. 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B. 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C. 诗中所表达的感受仅就读书而言,不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D. “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下面对全诗的鉴赏,说法有误的是( )
A.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B.这是一首借物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C.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1、BC
2、D
3、C
下列成语、古诗句,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__ 白发三千丈 B:日上三竿 一山放过一山拦 C:垂涎三尺 黄河之水天上来 D:无孔不入 燕山雪花大如席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限2个字)。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1、雁去
2、C
阅读高骈的《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夏日图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情调清和雅致(或景色优美),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
即事①
宋·徐侨②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
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
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
【注释】①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②徐侨:南宋政治家,浙江义乌人,吕祖
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
1.诗中具体表现“贫亦好”情趣的一联是 。_。
2.请从诗歌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
1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2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
月螺川①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⑴诗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的“早”?
⑵“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⑴月落、残星、露湿、天光
⑵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雁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下列诗句中运用典故的一句是( )
A: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B: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C: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D: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欣赏儿童诗歌,回答问题。
第一次的小雨
徐 鲁
春天的第一次的小雨
沙沙地落进青青的树林
我独自在林子和林子之间漫步
耳边充满了许多微弱的
神秘而又美丽的声音
翠色的樟叶在轻轻呼吸
一支支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
无数的蘑菇宛若白色的小伞
妈妈曾经告诉过我们
它们的名字叫天鹅菌
云雀像音符一样在跳跃
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
它们的歌声甜蜜又迷人
露水闪亮着悄悄滑落
淡淡的雾像轻柔的白纱布
整个大自然像一首乐曲
春天的林子是一架生命的琴
它们奏出美妙的音乐和诗歌
轻轻地轻轻地撞击着
我的充满幻想的十四岁的心
(选自《十四岁的天空》)
1.“翠色的樟叶在轻轻呼吸/一支支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无数的蘑菇宛若白色的小伞”,作者分别抓住了樟叶的 、幼笋的 、蘑菇的 来描写景物,把景物写得富有特色。
2.“云雀像音符一样在跳跃/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它们的歌声甜蜜又迷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作者把整首诗设置在春天的第一次的小雨这样的意境中,有什么妙处?
1.颜色 情态 神态(樟叶的颜色是“翠色”的。“无声地爆出地心”写的是“幼笋”的情态。“蘑菇宛若白色的小伞”写的是蘑菇的神态。)
2.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云雀跳动的欢跃和舞姿的优美,暗示了少年青春的躁动。[“云雀”是本体,“像”是喻词,“音符”是喻体,是典型的比喻(明喻)句。诗人本想描写“少年青春的躁动”,但太抽象,不易让读者理解。所以运用比喻,把“云雀”比喻成“音符”,使抽象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3.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一年的希望,这正如青春是人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样,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春雨涤净人间的尘埃,一切变得清新、有活力,就如这“十四岁的心”将从这里出发。(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要联系诗歌的主旨,结合“春天”和“青春”相通的特点回答。
阅读《蝈蝈与蛐蛐》,回答问题。
大地 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1.《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2.分析虫鸣的象征意义。
3.诗人以简约的诗句讴歌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
1.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诗人济慈通过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 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同意。大自然中,一年四季,不仅虫鸟歌声不绝,还有植物,比如娇嫩的花朵,即使在萧瑟的秋天、寒冷的冬天,依旧有菊花、梅花等给我们带来如诗如画般美的享受。
阅读《沁园春 雪》,回答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上阕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是( )
A.叙述 B.描写 C.说明 D.议论
2下面的诗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A.夸张、对偶、比喻 B.对偶、比喻、拟人
C.夸张、对偶、拟人 D.对偶、比喻、排比
3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词的上阕中,一个“望”字领起以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象,开拓
出一层新的意境。作者表面上写雪后天 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
会更加艳丽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
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作者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
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__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
的英雄业绩。
1.B
2B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