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行村路[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 豆荚姜芽社肉①香。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1、千古名句“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答题步骤: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③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④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注意: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①;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②。能不忆江南!
〖注释〗①谙(ān)熟悉,精通。②蓝:蓼蓝。一种草本植物。
1、作者在这首词中用一个“__”字来直接赞美江南。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春来江水绿如蓝”。
1、好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江南江水碧绿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的对江南美景(美好河山)的热爱。
春思
贾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1.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的特点。
2.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1草、柳、桃花、李花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2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示例二:“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甲)
南山①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②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孟郊《游终南山》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注释:①南山:指终南山。 ②即: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鸢飞戾天者 (2)望峰息心
(3)经纶世务者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D.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翻译下列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甲)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乙)文中哪八个字可以概括富春江山水特点?
5.简要赏析(甲)诗“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中“驱”、“拂”二字的表达效果。
6.(乙)文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感受是“窥谷忘反”,(甲)诗中表达了类似体验的句子是: 。
7.(甲)(乙)两则诗文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1.(1)至。 (2)平息。 (3)经营,治理(或“筹划”)。
2.C
3.(1)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
(2)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伸展,仿佛在互比高远。
4.高大(或“气势宏大”“高耸”“高大雄伟”等),幽深。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拂”字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
6.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7.都抒发了对山水美景的热爱,以及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答:
2.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高大巍峨。
2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豪情壮志。
记承天寺夜游①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欣然起行 ( )
②念无与为乐者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3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1①高兴的样子 ②考虑,想到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答案: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答:
1.答案: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等词语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2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化石吟
张锋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 的神话。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 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1、选段开头的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2、画线诗句中“平凡的真理” 是指什么?
3、“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一句中的“密码”怎么理解呢?
4、选段运用第二人称的拟人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1、引起读者思考,引出下文。
2、是指人类不是造物主创造的,而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
3、是指通过对比的研究,我们可以破解生物进化之谜。
4、运用第二人称手法,使文章显得亲切而生动,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阅读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对诗中词语理解错误的是( )。
A.一鉴开: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B.共徘徊: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漾C.渠:流水的沟D.那:哪
2. 诗中所蕴含的道理,下面理解错误的是( )。
A. 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B. 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C. 诗中所表达的感受仅就读书而言,不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D. “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下面对全诗的鉴赏,说法有误的是( )
A.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B.这是一首借物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C.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1、BC
2、D
3、C
下列成语、古诗句,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__ 白发三千丈 B:日上三竿 一山放过一山拦 C:垂涎三尺 黄河之水天上来 D:无孔不入 燕山雪花大如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