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苏淮安市中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

答:

2.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

1.“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

2.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

(2015年江苏盐城市中考)阅读下面的唐诗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②渚:水中的小洲。③百年:犹言一生。

1.阅读中间两联,完成以下两题。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所展示的画面。

答:

(2)第三联多角度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答:

2.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请分别回答。

答:

1.(1)示例: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2)客居他乡;离家万里;多病缠身;孤独登高;漂泊无依。

2.(3)都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前者间接抒情,委婉含蓄;后者则直抒胸臆。

(2015年江苏扬州市中考)阅读诗歌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⑴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之情。

⑵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⑴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⑵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2015年江苏泰州市中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①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 ”一句意思相近。

(2)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1)只似当时初望时

(2)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苦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深切和久远。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有一气呵成之感。

(3)B

(2015年江苏南通市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词

天平山中

【明】杨 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1.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答:

2.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

1.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

2.“送”字是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2015年江苏镇江市中考)阅读下面的唐诗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佛寺的别称,此处指柏林寺。②霁(jì):雨止天晴。

1.请根据诗意,在下i面括号内填写出诗人的先遣。

( )→松径(或松林)→( )

2.登高远眺,诗人眼中山色尤为苍翠,试根据第三句分析原因。

答:

3.“画出西南四五峰”不但写出了山峰的美妙,还表达了“望者” 怎样的情感?

1.溪上或船上柏林寺

2.一是雨后,青山加洗,苍翠欲滴;二是白云映衬,更显苍翠。

3.“惊喜”或者“惊奇与愉悦”。

2015年江苏无锡市中考)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送张四

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1)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答:

(2)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答:

(1)暮。  画面: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

(2)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示例二:通过对别后情景的想像(“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表现了别离时刻的悲伤之情。

诗歌欣赏

(2015年江苏苏州市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题目中的“      ”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

2.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3.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

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歌或白雪歌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给出判断,理由陈述合理即可。答案示例:不恰当。学生引用岑参诗句后,整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多树开满了梨花”,不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前后矛盾(违背逻辑)。此外,“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

3.A  

秋日行村路[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 豆荚姜芽社肉①香。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1、千古名句“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答题步骤: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③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④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注意: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①;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②。能不忆江南!

〖注释〗①谙(ān)熟悉,精通。②蓝:蓼蓝。一种草本植物。

1、作者在这首词中用一个“__”字来直接赞美江南。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春来江水绿如蓝”。

1、好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江南江水碧绿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的对江南美景(美好河山)的热爱。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