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 _的环境特点。

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 _清幽,宁静_

2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如梦令•春思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1.繁茂,生机盎然

2.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古诗阅读

塞下曲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唐)李白

__山雪,无花只有寒。 谁家玉笛暗飞声,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散入春风满洛城。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此夜曲中闻折柳,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何人不起故园情。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下曲》中“无花”既指“天山雪”是积雪而非雪花,又有不见花开的意思。

B.《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直接写出了军旅生活的紧张。

C.《春夜洛城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D.《春夜洛城闻笛》第二句写优美的笛声似乎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2.虽然两诗都写到了“闻折柳”,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

1B

2《塞下曲》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爱国激情。《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意思符合即可)

辋川六言(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

2.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

1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

2诗人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的宁静生话。  

忆钱塘江

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这首诗描绘了 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 ”一词。

2.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1黄昏(傍晚)  醉

2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 光。水面上,点点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惜分飞 富阳僧舍代作别语

毛滂(宋)

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注释】毛滂:浙江衢州人。这首词是毛滂辞别病中妻子,赴任途中所作。

1.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如果用此句替代这首词中的“断魂分付潮回去”,是否合适?请根据词的内容作出分析。

附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不合适。“断魂分付潮回去”的感情更深切,“断魂”一词表达了对妻子的担忧与牵挂,有生离之痛,而“我寄愁心与明月”更多的只是对友人的同情与思念;“潮”让人联想到词人思念如潮,显得凄凉悲切,而“明月”含有诗人对团圆的美好期盼,与“断雨残云”的意境不符。

古诗阅读

1.佳洲中学九(1)班准备以“古诗中的菊花”为题,编辑一本古诗评注集。下面诗歌是其中的两首,请你帮助他们完成评注。

(甲)咏菊 (乙)重阳后菊花(之一)

宋•杨万里 宋•范成大

物性从来各一家, 寂寞东篱湿露华,

谁贪寒瘦厌年华? 依前金靥照泥沙。

菊花自择风霜国, 世情儿女无高韵,

不是春光外①菊花。 只看重阳一日花。

【注释】①外:见外。 【评注】

【评注】

    (甲)诗偏于理性,前两句从“①物性”入手,用其它花来衬托菊花;(乙)诗精于描绘, “②金靥”一词写出了菊花的灿烂美丽。

    (甲)诗直抒胸臆,赞美了菊花③主动选择风霜,傲霜斗寒的品性;(乙)诗借花抒感,表达了作者④讽刺世人的庸俗之情(讽刺世人没有高雅情趣)或:对菊花虽遭冷落依然灿烂的高洁品行的赞美。

田 舍①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释】①田舍:农家。 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全诗洋溢着一种 的气息。 (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

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

1. ““乐”或“乐哉”  “忙”

2. 示例: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或: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夕阳西下,一群群鸟雀在稻田上空飞翔,喳喳喳地叫得正欢。

金陵三迁有感①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1)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1)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2)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阅读诗歌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宴词:写于送别宴席上的诗。畎:田间小沟

(1)第一句中“悠悠”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运用叠词,具有音韵美;“悠悠”一词写出了春水绵延流淌的状态;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A寄情于景(借景抒情),借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或:B反衬(衬托),以“浅溪”反衬离愁之深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