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结合诗句,说说一、二两句写景有哪些作用?
2.请用诗意的语言来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所展示的画面。
3.诗人村夜赏景,心情也发生了起伏变化,由最初的 到后来看到明月、麦花
1、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悄无人声,渲染了秋夜的凄清寂静。
2、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3、孤独 惊喜
鹧鸪天【晏几道】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拼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奈朱颜不耐秋。
1、下列对本词上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得莲开结伴游”写一群女子为了采莲,她们长时期地等侯,莲花开了,她们便结伴去采。写出了莲开前的耐心等待。
B.“约开萍叶上兰舟”写湖塘里长满浮萍,采莲的女子们要上船,得先轻轻地把它拨开。这一句写出了采莲前的细致动作。
C.“来时浦口云随棹”写采莲女到了浦口,天气阴沉,雾霭云气笼罩在她们船棹周围,写出了采莲的环境和采莲女的辛苦。
D.“采罢江边月满楼”写采莲女休工回到江边,夜月已上,人家的楼台上照满月光。把采莲劳动和采莲人烘托得更为动人。
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C
2、表达了对青春容颜易逝的伤感(忧愁)之情。
望夫石【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①【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2、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只似当时初望时”一句意思相近。
B.、刘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层层推进。
C.、王诗在浓情重境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引起人们的共鸣。
D.、王诗结句含悠然不尽之意,给人以美的启示和美的享受。刘诗末句突现“初望”二字,写久望只如初望,更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
1、B 2、C
山丹①题壁【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
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
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B
2、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
渔 家【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1、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呵冻提篙手未苏”,意思是说用嘴吹热气使冻僵的手变暖,但提着竹篙的手仍然很僵硬,没有感觉。
B.“满船凉月雪模糊”,描绘的是冷月照着渔船,白雪一片茫茫。
C.“画家不识渔家苦”,指画家们不了解渔民的悲苦。
D.最后一句的“寒江钓雪”指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诗。这一句说的是画家们模仿《江雪》描绘的情景去钓鱼。
2、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批评画家不能真实反映渔民痛苦生活的诗。
B.开头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把渔民的辛苦勾勒出来了。
C.该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
D.后两句发议论,批评文人画家只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不反映渔民的痛苦。
1、D(末句是说画家只是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而不真实反映渔民的痛苦生活。)
2、C(无对偶、夸张手法,可以说用对比手法,让渔民的痛苦与画家的闲情雅趣形成鲜明的对照。)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①,披襟②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释]①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侬——第一人称代词,我。②披襟———敞开衣襟。
1、全诗写作者傍晚游玩的情景,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细草、西风、荷花、荷叶。
2.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轻松,写的是热,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夏季傍晚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偶 题
朱 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
一个“堆”字,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
2.选出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1.一个“堆”字,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
2. B
长安九日诗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当时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歌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心已经跟南云走了,身体却随着北飞的大雁而来。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形单只影的境地。
2.三、四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实景虚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牵挂亲人的思想感情,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也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僧敲月下门”作者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说说为什么要改为“敲”字?
2.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敲”字形象地写出了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2.尾联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即事①
宋•徐侨②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
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
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
【注释】①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②徐侨:南宋政治家,浙江义乌人,吕祖
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
1.诗中具体表现“贫亦好”情趣的一联是
2.请从诗歌中找出最 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
1.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_。
2.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 【方法归类】古诗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先描写,再抒情议论,因此我们把握作者情感的时候,通常可以到后几句中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