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道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A.母亲疼爱儿子的心没有穷尽,儿子一回家,母亲就高兴得睡不着,直到第二天明。
B.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只能把爱与思念寄托在“寒衣”和“家信”上。
C.儿子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向母亲撒谎,之后他又承认了错误。
D.尾联中的“风尘”比喻在外漂泊的艰辛劳累。
2、“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一句中诗人因什么而“愧”?
1、C
2、“愧”是因为诗人这些年漂泊在外,没有尽到为人子的孝心与责任,反而让母亲牵挂担扰。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2.翻译下列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1.(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自我检查,反省 (4)越过,超过
2.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略。(意合、有理即可)
下面这句诗出自诗集《繁星》《春水》,诗人常常借用自然来阐述哲理,请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哲理?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1)诗集作者
(2)哲理
(1)冰心
(2)这是一首哲理小诗。诗人把人生事业的成功比喻为花,把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比喻为花儿的“芽儿”,把奋斗的辛劳比喻为培养花儿的“泪泉”,把自我牺牲比喻为滋润花儿的“血雨”,生动贴切,引人深思。告诉我们在羡慕别人取得成功的时候,更应看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首句连用两个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写霜草之“苍苍”,使其境界更为开阔,点出秋色的浓重;写虫之“切切”,渲染了秋色的凄凉。
(2)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桥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大自然的如画美景 ,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结合诗句,说说一、二两句写景有哪些作用?
2.请用诗意的语言来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所展示的画面。
3.诗人村夜赏景,心情也发生了起伏变化,由最初的 到后来看到明月、麦花
1、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悄无人声,渲染了秋夜的凄清寂静。
2、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3、孤独 惊喜
鹧鸪天【晏几道】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拼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奈朱颜不耐秋。
1、下列对本词上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得莲开结伴游”写一群女子为了采莲,她们长时期地等侯,莲花开了,她们便结伴去采。写出了莲开前的耐心等待。
B.“约开萍叶上兰舟”写湖塘里长满浮萍,采莲的女子们要上船,得先轻轻地把它拨开。这一句写出了采莲前的细致动作。
C.“来时浦口云随棹”写采莲女到了浦口,天气阴沉,雾霭云气笼罩在她们船棹周围,写出了采莲的环境和采莲女的辛苦。
D.“采罢江边月满楼”写采莲女休工回到江边,夜月已上,人家的楼台上照满月光。把采莲劳动和采莲人烘托得更为动人。
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C
2、表达了对青春容颜易逝的伤感(忧愁)之情。
望夫石【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①【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2、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只似当时初望时”一句意思相近。
B.、刘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层层推进。
C.、王诗在浓情重境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引起人们的共鸣。
D.、王诗结句含悠然不尽之意,给人以美的启示和美的享受。刘诗末句突现“初望”二字,写久望只如初望,更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
1、B 2、C
山丹①题壁【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
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
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B
2、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
渔 家【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1、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呵冻提篙手未苏”,意思是说用嘴吹热气使冻僵的手变暖,但提着竹篙的手仍然很僵硬,没有感觉。
B.“满船凉月雪模糊”,描绘的是冷月照着渔船,白雪一片茫茫。
C.“画家不识渔家苦”,指画家们不了解渔民的悲苦。
D.最后一句的“寒江钓雪”指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诗。这一句说的是画家们模仿《江雪》描绘的情景去钓鱼。
2、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批评画家不能真实反映渔民痛苦生活的诗。
B.开头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把渔民的辛苦勾勒出来了。
C.该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
D.后两句发议论,批评文人画家只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不反映渔民的痛苦。
1、D(末句是说画家只是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而不真实反映渔民的痛苦生活。)
2、C(无对偶、夸张手法,可以说用对比手法,让渔民的痛苦与画家的闲情雅趣形成鲜明的对照。)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①,披襟②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释]①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侬——第一人称代词,我。②披襟———敞开衣襟。
1、全诗写作者傍晚游玩的情景,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细草、西风、荷花、荷叶。
2.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轻松,写的是热,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夏季傍晚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