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答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2)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1)山河破碎,城中草木萋萋,一片破败。

  (2)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雨雪曲(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注释】①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②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雨雪曲》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省略了战争的描写,但长城的肃穆景象后面却隐藏着征人大量死亡的残暴事件。“平”指长城上空云层“平展”,也指叛乱“平定”。

B.颔联描写生动,雪像胡地的风沙一样茫茫一片,冰像月亮一样明亮,描绘了一幅满地冰雪、天寒地冻的深秋边塞景象。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运用比喻,将冰雪比喻为银、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塞外奇丽风光。

D. 诗人巧用反衬手法,以哀景写乐情,以美丽的雪景反衬战况的惨烈。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D   

2.对边关将士以身殉国而功名不被天子所知的同情与不平。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诗中写大自然中景物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生命有限。

2.答: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明一去不返。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诗人写此诗时68岁。两年前以“嘲弄风月”罪名被弹劾罢官,归隐山阴(今绍兴)故居。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第一首诗中前两句一“僵”一“孤”写出了诗人当时 的处境;一个“思”字又集中表现了诗人 的情感。

2.“夜阑卧听风吹雨”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 。

3.说说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凄凉   爱国    (意近即可)

2、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岌岌可危。(意近即可)

3、都写出了诗人日夜渴望收复失地,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心愿。(意近即可)

阅读崔道融《溪居即事 》,回答问题

溪居①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②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③。

注: ①溪居:溪边村舍。 ②疑:以为 ③却关:打开门闩。

(1)诗歌一、二两句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勾勒出了怎样的村居生活?

(2)“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中“疑”“急”极富表现力,请简单赏析。

(3)说说整首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1)不知谁家的船没有系好,随风吹到“钓鱼湾”;表现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生活     

(2)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3)诗人通过描写宁静、优美、充满乡村生活气息的景色,抒发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野 步

(宋) 周 密

麦垄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 赵 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 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诗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

B.周诗中的“翠”字描绘出麦色,充满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噪”写出蛙声一片让人感到烦躁不安。

C.赵诗中“峭寒催换木棉裘”,寥寥数字,勾勒出了较长一段时间里诗人的心理状态。“催”者,催促,催逼,仿佛料峭秋寒正不停地催促诗人换上棉袄。

D.两诗的结尾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1)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依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简言之:蝴蝶沉醉花丛,人陶醉于美景);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表现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

(3)B

蝈蝈与蛐蛐(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1、品析下列诗句中的加点的词,说说它好在哪里。
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逐渐我的品析:升高的暖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有人认为这节诗是本诗最精妙的地方,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济慈敏锐地捕捉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来歌颂生命。为什么只勾勒夏、冬两幅小景,描绘盛夏的“蝈蝈的乐音”和冬天的“蛐蛐的歌儿”,而不去写最富生命力的春秋两季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寂寞”“严霜”等词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弹”字用得准确,表现了声音的轻快。“炉边”“升高的暖气”写出了冬日夜晚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 

   2.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微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3、提示: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蛐蛐的歌儿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句将蝈蝈与蛐蛐连成一体,更表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

   4、蝈蝈的乐音是在春天的繁荣之后奏响的,“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的时候,蝈蝈就在树篱上尽情地欢唱。而蛐蛐是在冬夜,“当严霜凝成的一片宁静”时,它在炉边弹起了愉快的歌儿,它唤醒了人们对春的沉睡的记忆,当冬天来临,新的春天也会接踵而至的,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所以,诗中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由衷地赞叹了大地的生命力。

岁暮道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A.母亲疼爱儿子的心没有穷尽,儿子一回家,母亲就高兴得睡不着,直到第二天明。

B.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只能把爱与思念寄托在“寒衣”和“家信”上。

C.儿子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向母亲撒谎,之后他又承认了错误。

D.尾联中的“风尘”比喻在外漂泊的艰辛劳累。

2、“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一句中诗人因什么而“愧”?

    1、C

     2、“愧”是因为诗人这些年漂泊在外,没有尽到为人子的孝心与责任,反而让母亲牵挂担扰。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 (2)人不知而不

(3)吾日三吾身 (4)不

2.翻译下列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1.(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自我检查,反省   (4)越过,超过

2.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略。(意合、有理即可)

下面这句诗出自诗集《繁星》《春水》,诗人常常借用自然来阐述哲理,请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哲理?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1)诗集作者

(2)哲理

(1)冰心

(2)这是一首哲理小诗。诗人把人生事业的成功比喻为花,把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比喻为花儿的“芽儿”,把奋斗的辛劳比喻为培养花儿的“泪泉”,把自我牺牲比喻为滋润花儿的“血雨”,生动贴切,引人深思。告诉我们在羡慕别人取得成功的时候,更应看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