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庙

(唐)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注释】①武侯庙:在夔州,祭祀诸葛亮(武乡侯)。②丹青:两种颜料,此指诸葛亮绘像。

(1)《武侯庙》《春望》中,诗人都写到了“草木”,这样写有何相同的表达效果?

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⑴借景抒情,都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林苍苍的景象,反衬出人迹之罕见。

⑵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也抒发了诗人不能实现远大抱负的抑郁之情。

卜算子·咏梅 作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作者采用 的写法,把自己比作 。表达了自己

的志向。

2、分析“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碾”字的作用效果。

1、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孤傲自赏,(孤高雅洁,孤芳自赏)

2 、“碾”字是辗压粉碎、揉碎的意思,梅花落了被人踩踏挤压,最后变为尘灰,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

次北固山下

于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

2.“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或者揭示了大自然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天平山中

【明】杨 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1.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答:

2.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

1.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

2.“送”字是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⑴⑵两小题。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葛天民,曾为僧,后还俗,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②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

(1)“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一句意境优美,历来为人称道,请作赏析。

(2)这首写燕子的诗,笔触细腻,语言简洁,画面生动,情感真挚,请以第二联或第四联为例,分析其中的情味。

(1)这两句使用对偶修辞,天上飘着细细的春雨,燕子的小翅膀被淋得湿漉漉的,嘴上衔着的用来筑巢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描绘了燕子在美丽春天自由飞翔幸福生活的情景,给人美的享受。

(2)颔联: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自然契合题目“迎”字,刻画出诗人内心的企盼,以及对燕子的思念、喜爱,读来饶有情味。

尾联:燕子将去年的旧巢修葺好,然后生下小燕子,把乳燕抚养大。作者也时刻关注它们,燕子给诗人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我们从中读出的是作者对自然的爱、对生灵的爱、对生活的爱。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①谁家玉笛暗飞声, ②散入春风满洛城。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 ④何人不起故园情!

阅读提示: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了这首七绝。

1、第③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

答:

2、第④句中的“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

答:

3、“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一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

答:

1、答: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词。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

2、答:不对。这既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思念故园之情的还是李白自己。

3、答: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答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2)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1)山河破碎,城中草木萋萋,一片破败。

  (2)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雨雪曲(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注释】①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②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雨雪曲》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省略了战争的描写,但长城的肃穆景象后面却隐藏着征人大量死亡的残暴事件。“平”指长城上空云层“平展”,也指叛乱“平定”。

B.颔联描写生动,雪像胡地的风沙一样茫茫一片,冰像月亮一样明亮,描绘了一幅满地冰雪、天寒地冻的深秋边塞景象。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运用比喻,将冰雪比喻为银、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塞外奇丽风光。

D. 诗人巧用反衬手法,以哀景写乐情,以美丽的雪景反衬战况的惨烈。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D   

2.对边关将士以身殉国而功名不被天子所知的同情与不平。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诗中写大自然中景物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生命有限。

2.答: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明一去不返。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诗人写此诗时68岁。两年前以“嘲弄风月”罪名被弹劾罢官,归隐山阴(今绍兴)故居。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第一首诗中前两句一“僵”一“孤”写出了诗人当时 的处境;一个“思”字又集中表现了诗人 的情感。

2.“夜阑卧听风吹雨”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 。

3.说说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凄凉   爱国    (意近即可)

2、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岌岌可危。(意近即可)

3、都写出了诗人日夜渴望收复失地,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心愿。(意近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