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对杜甫《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 试题中的“望”字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诗人观望到“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 能与家人团聚。 B: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战乱中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D: 尾联中写“白头”,而且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并非写实,而是用夸张手法突出自己的苍老之态。
偶 题
朱 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
一个“堆”字,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
2.选出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1.一个“堆”字,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
2. B
长安九日诗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当时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歌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心已经跟南云走了,身体却随着北飞的大雁而来。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形单只影的境地。
2.三、四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实景虚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牵挂亲人的思想感情,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也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僧敲月下门”作者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说说为什么要改为“敲”字?
2.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敲”字形象地写出了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2.尾联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金陵三迁有感①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1)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1)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2 )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江上 [宋]董颖
万顷沧海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选自《宋诗鉴赏辞典》)
1.前两句诗写出了“水”“天” 的特点。
2.诗中暗示了诗人将远行,伤别离。你从哪一句中读出这一点?请简要分析。
1.空阔(宽阔、高远) (2)澄澈(明净)
2示例一:第二句。写飞翔的白鸥成双成对,暗示诗人与亲人别离的形单影只。
示例二:第三句。中国古诗写柳多与离别有关,诗人反复抚弄沙边柳,正是即将远行之人触景伤情、情不自禁的表现。
示例三:第四句。说等待柳条成荫时系住垂钓的扁舟,从此不再漂泊,表现眼下正有离别之愁。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 _的环境特点。
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 _清幽,宁静_
2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如梦令·春思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1.繁茂,生机盎然
2.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st@#%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
望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2.请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1、“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2、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1、深秋晚景图
2、悲凉
3、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4、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