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注】①耐可:哪可,怎么能够。②赊:赊欠。
1、迷人的月色,用之不竭,取之无禁,相信你也享受过,作者曾说“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但是诗中第三句诗人却用一个“赊”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致意思是: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B.首句写景,同时点出秋游洞庭事。“南湖秋水夜无烟”,初读平淡无奇,似是全不费力,脱口而出,实则极具表现力:月夜泛舟,洞庭湖水全不似白日烟波浩渺、水汽蒸腾之气象。诗人虽然没有精工细绘,但读者心中自会涌现出一幅水天一色的美好图景。
C. 三四句含蓄表意。虽然月色很美,但诗人只为洞庭醉。不羡天仙,不如留下来,向洞庭赊点月色,醉游湖上。
D. 这首诗反映出李白天真超脱的性格和想象奇特的艺术风格。
1、拟人手法,视月色为无价之宝,格外珍惜自然美景,尊重自然,与自然作心灵交流。
2、C (“含蓄表意”———“直抒胸臆”)
名著阅读填空。
(1)《傅雷家书》信中傅雷对儿子的生活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以及如何正确处理 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根据自己理解,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正确理财 劳逸结合 恋爱婚姻 B.劳逸结合 正确理财 恋爱婚姻
C.恋爱婚姻 劳逸结合 正确理财 D.劳逸结合 恋爱婚姻 正确理财
(2)阅读《水浒》中的语段
再说A.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的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A.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A.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里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A.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外,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做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得过来,靠了门。
①选文中的A.指 (人物),他曾任 他还有个绰号叫
②A.进入庙后,发生了什么事致使A.被“逼上梁山”?请简述主要情节。
(1) B
(2) ①林冲 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豹子头
②高俅指使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手刃陆虞侯等仇人,上了梁山。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①,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 ①幢幢:晃动的样子。
1.“ ”三个字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听闻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刹那间的反应。
2.末句的景物描写是怎样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1.惊坐起
2.作者用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手法,把听说白居易遭贬后的悲凉、凄苦的情感寄寓在凄凉冷清的景物之中,抒情更含蓄;(或“用凄凉冷清的景物含蓄地表达了(渲染烘托了)得知白居易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凄苦”)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 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C: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美誉。宋以后杜甫被尊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春望》《望岳》为其作品。 D: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陋室铭》《爱莲说》为其作品。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写出本诗作者的朝代以及从格律上讲本诗的体裁。
2.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这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特点?
1.唐朝 五言律诗
2.感伤时事思念家乡 情景交融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本诗写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1.“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句中的“凉”字有什么含义?
2最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诗人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2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和友人离去的孤独惆怅之情。
选出对杜甫《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 试题中的“望”字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诗人观望到“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 能与家人团聚。 B: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战乱中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D: 尾联中写“白头”,而且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并非写实,而是用夸张手法突出自己的苍老之态。
偶 题
朱 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
一个“堆”字,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
2.选出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1.一个“堆”字,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
2. B
长安九日诗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当时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歌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心已经跟南云走了,身体却随着北飞的大雁而来。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形单只影的境地。
2.三、四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实景虚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牵挂亲人的思想感情,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也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僧敲月下门”作者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说说为什么要改为“敲”字?
2.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敲”字形象地写出了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2.尾联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