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大海呵,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这首诗的作者是冰心,原名 ,她以宣扬“ ”著称。她的诗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略
阅读下面课外古诗
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①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 ②浦树:水边的树。③含滋:湿润,带着水气。 ④散丝:雨丝,这里比喻流泪。
1.全诗描写了暮雨中的哪些景物?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楚江、帆、鸟、海门、浦树。
2.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旅 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寒灯思旧事,断雁②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③,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悄然:静静地。这里是忧郁的意思。②断雁:失群之雁。此为失群孤雁的鸣叫声。③远梦句:家远梦亦远,梦归之时已到拂晓,言梦里归家时间之短暂。
1.这首诗借助 、 、归梦、家书等意象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在技法上有其独到之处,杜牧的《旅宿》一诗也有一句,请找出来写在横线上,并品析其妙处。
1寒灯、断雁孤寂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2“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通过描绘优美的风光图景反衬出诗人思乡的愁苦,以及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 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词的下阕中两次用到了“欲说还休”,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
2诗人在结尾说“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有什么样的作用。
1忧国伤时之愁,想说却又没说
2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愁”之深沉、浓重。
课外古诗阅读
社 日① 张演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①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秋两祭,分为春社和秋社。
1.前两句描绘了稻粱肥、 等一系列富有农村生活情调的画面。
2.试分析本诗最后一句中的“醉”字所蕴涵的情感。
答
1.豚栅、鸡栖、 掩扉(答出2点即可)
2.“醉”蕴涵了山村人们的喜悦之情和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向往。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在沉沉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前行。(意思相近,有一定的想象力即可给分)
2、抒发了天涯游子悲苦凄凉的思乡之情。(突出思乡即可给分)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这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诗的前两句与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和郦道元的《三峡》都写到了“猿声”,请谈谈两者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湍急(迅疾,凶险,快速等也可)
(2)“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
(3)参考:《三峡》中以“猿声”来衬托秋天悲凉肃杀的气氛;《早发白帝城》中用“猿声” 来表现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
阅读卢梅坡的《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 请说说“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争”字的妙处。
2、 这首诗后两句蕴含很深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2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踏莎行 闲游
刘将孙(宋)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1.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三句紧扣题目,描写了作者看到的美妙景色。
B.“水际轻烟”指水边上炊烟袅袅升起,点明了时间。
C.下片前三句以反问语气问西湖,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D.最后两句将诗人相见西湖又无法见西湖的矛盾心情十分含蓄的表露了出来。
2.下面对次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描写景物时是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西湖岂忆相思苦”一句既运用了反问又用了拟人的手法。
C.“血染红笺,泪题锦句”是直接抒情;“西湖岂忆相思苦”是间接抒情。
D.这首词风格由清新转为沉闷,语言含蓄,令人回味。
1.B
2.C
(一)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注】①耐可:哪可,怎么能够。②赊:赊欠。
1、迷人的月色,用之不竭,取之无禁,相信你也享受过,作者曾说“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但是诗中第三句诗人却用一个“赊”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致意思是: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B.首句写景,同时点出秋游洞庭事。“南湖秋水夜无烟”,初读平淡无奇,似是全不费力,脱口而出,实则极具表现力:月夜泛舟,洞庭湖水全不似白日烟波浩渺、水汽蒸腾之气象。诗人虽然没有精工细绘,但读者心中自会涌现出一幅水天一色的美好图景。
C. 三四句含蓄表意。虽然月色很美,但诗人只为洞庭醉。不羡天仙,不如留下来,向洞庭赊点月色,醉游湖上。
D. 这首诗反映出李白天真超脱的性格和想象奇特的艺术风格。
1、拟人手法,视月色为无价之宝,格外珍惜自然美景,尊重自然,与自然作心灵交流。
2、C (“含蓄表意”———“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