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一)新晴野望

王维(唐)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诗歌的前三联写出了雨后原野 的特点?

(2)诗歌的尾联画龙点晴,静态画面中融入了动态之美。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1)空旷、清新、秀美   

(2)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劳动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①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 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②断续。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②微:指泉声细微。③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1)颔联描绘出秋天怎样的特点?

(2)借景抒情是本首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赏析

   (1)清寂、荒芜。

      (2)诗人借助深秋时节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景物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凄凉荒寂的氛围,表达了落寞孤愤的情感。

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边的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试问卷帘人”句中“试”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2)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暮春“雨疏风骤”后“绿肥红瘦”的景象。(字数50字左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1)一个“试”字,表达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

(2)答案略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1.词中“狼籍残红,飞絮濛濛”意境很美,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胸怀与心境?

1.示例一:“狼籍”“飞絮”写落经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示例二:“濛濛”运用叠词,富于韵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絮随风飘扬的迷蒙,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2.表现了词人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古诗文阅读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注】①落落:松高貌。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

2.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1.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意。(共2分。意对即可)

2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指出质朴或“淳朴”等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宋•韩 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②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②顾藉:顾念。

⑴ 请对首联中的“拥”字进行赏析。

⑵ 请结合全诗,分析“倦鹊”“飞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⑴“拥”字在句中是“拥抱”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展示出一幅落叶纷纭紧贴台阶的画面,营造了冬日里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

⑵ 乌鹊在冬夜里绕枝翻飞,欲求栖息却无枝可依,呈现出疲倦、疲惫的情态;鸿雁掠过清冷的月亮,投下一声孤独悲切的哀鸣,诗歌借景抒情,借“倦鹊”、“飞鸿”表现了诗人在贬谪中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困顿失意的心情

秋夜曲 张仲素[唐]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释】①丁丁zhēnɡ:拟声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③通夕:整晚,通宵。

1 “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答:

1照应诗题;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

2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B.浣溪沙,词牌名。这是词人游蕲水清泉寺触景生情而作。

C.词作上片表现词人面对清新春景的愉悦心情。

D.词作下片由寺前西流溪水,即景取喻,抒发词人自伤衰老之意。

2.描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所展现的画面。

1.D

2.示例:山脚下小溪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浸入水中,松林间的沙路仿佛被水冲刷得一尘不染,没有一点泥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直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具体情景,“卷”显示秋风的强劲狂暴;“三重”突出被卷去的茅草之多,受害程度之严重。

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群童抱茅入竹去,诗人感到十分愤怒,痛斥他们为盗贼,“忍”与“欺”相呼应,写出诗人既痛苦又愤懑的心情。

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从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破家亡的时局,忧国忧民,早已不能熟睡。“长夜”语带双关,表现了诗人盼天亮,盼过安定日子的迫切心情。

D.“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推己及人,心怀天下寒士,从中可见诗人火热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

2.诗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这里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我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是反映这个事件的?

1.B

2.安史之乱。示例:《春望》《石壕吏》。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朴的农民朋友邀请诗人到家里作客,他对诗人说,请别嫌弃农家的酒有些浑浊,今年农作物丰收了,家里有丰足的鸡和猪款待您。

B.在前往农家的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蹚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忽见柳林浓绿,花丛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一路走来,诗人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要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寻找到出路,到达目的地。

C.春社祭日已临近,村民们穿着布衣,带着素帽,你吹着箫,我击着鼓,一起快乐地庆祝丰收——村子里仍然保存着古朴浓厚的乡俗民风。

D.热情的主人,变幻的美景,淳朴的民风,都使诗人不但流连忘返,还与村民相约;虽然自己年老体弱,即使拄着拐杖,即使是在月夜,以后也可能随时再来登门拜访。

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