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想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看白云多柔软
牵着万缕阳光, 蓝天是我的课堂。
悠呀,悠—— 瞧太阳多明亮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跟上。 我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 变小草,绿得生辉,
汲取甜美的营养, 变小花,开得漂亮。
长呀,长——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呀,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阅读上面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略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引用了西汉魏尚的典故,有何用意?
2、这首词的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感情。
2、表达了词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他坚信终有一天会为国杀敌立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对比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2)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 )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 )时的景物。
(3)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①、C
②.早春(或“初春”);暮春(或“晚春”“季春”)
③.拟人、夸张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等;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一)新晴野望
王维(唐)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诗歌的前三联写出了雨后原野 、 的特点?
(2)诗歌的尾联画龙点晴,静态画面中融入了动态之美。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1)空旷、清新、秀美
(2)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劳动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①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 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②断续。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②微:指泉声细微。③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1)颔联描绘出秋天怎样的特点?
(2)借景抒情是本首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赏析
(1)清寂、荒芜。
(2)诗人借助深秋时节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景物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凄凉荒寂的氛围,表达了落寞孤愤的情感。
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边的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试问卷帘人”句中“试”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2)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暮春“雨疏风骤”后“绿肥红瘦”的景象。(字数50字左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1)一个“试”字,表达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
(2)答案略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1.词中“狼籍残红,飞絮濛濛”意境很美,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胸怀与心境?
1.示例一:“狼籍”“飞絮”写落经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示例二:“濛濛”运用叠词,富于韵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絮随风飘扬的迷蒙,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2.表现了词人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古诗文阅读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
2.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1.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意。(共2分。意对即可)
2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指出质朴或“淳朴”等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宋•韩 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②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②顾藉:顾念。
⑴ 请对首联中的“拥”字进行赏析。
⑵ 请结合全诗,分析“倦鹊”“飞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⑴“拥”字在句中是“拥抱”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展示出一幅落叶纷纭紧贴台阶的画面,营造了冬日里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
⑵ 乌鹊在冬夜里绕枝翻飞,欲求栖息却无枝可依,呈现出疲倦、疲惫的情态;鸿雁掠过清冷的月亮,投下一声孤独悲切的哀鸣,诗歌借景抒情,借“倦鹊”、“飞鸿”表现了诗人在贬谪中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困顿失意的心情
秋夜曲 张仲素[唐]
丁丁①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③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释】①丁丁zhēnɡ:拟声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③通夕:整晚,通宵。
1 “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答:
1照应诗题;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
2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