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⒈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

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言无二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

⒈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⒉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答案:“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

     眼前的困难吓倒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咖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艾青《黎明的通知》) 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 B: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诗经·君子于役》) 此句细腻地表这了恿夫乏妇对丈夫丧有归姻的无素,负能。-—他症轩证不曼饥渴。词句 中虽无一个“怨”字,但是“哀怨”之声可闻。 C: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月下独酌》) 诗人不耐孤独,邀月携影,高歌起舞,开杯畅饮,体现了放旷通达的性格。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里描绘了沙场征战的场面。日行“八百里”,写出了行军速度之快;“五十弦翻塞外声”, 写出了军乐的雄壮。

品读《天净沙·秋思》 , 填空答题。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答案:" 秋思之祖 "      思乡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1、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女唱黄鸡。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赏析填空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

]

  (2)作者采用 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答案:(1)叶的茂盛  花的凋零  (2)委婉含蓄

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注】①辛大:孟浩然的朋友,排行老大,名不详。②劳:苦于。

1.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 任选角度,赏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一句。

                                   

1.闲适自得(热爱田园);怀念友人(慨叹知音难觅)   

2.示例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从嗅觉、听觉角度,写出了夏夜的宁静与愉悦。

示例2: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可以闻到;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写出了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示例3:描绘画面也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