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赠从弟①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从弟:堂弟。②罹(lì):遭受。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C

下列对所选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阅读下面一首诗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

1、D

2、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 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

(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案:(1)桂花、(春)山(涧)、(明)月、(山)鸟;幽静  (2)①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②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⒈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

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言无二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

⒈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⒉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答案:“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

     眼前的困难吓倒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咖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艾青《黎明的通知》) 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 B: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诗经·君子于役》) 此句细腻地表这了恿夫乏妇对丈夫丧有归姻的无素,负能。-—他症轩证不曼饥渴。词句 中虽无一个“怨”字,但是“哀怨”之声可闻。 C: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月下独酌》) 诗人不耐孤独,邀月携影,高歌起舞,开杯畅饮,体现了放旷通达的性格。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里描绘了沙场征战的场面。日行“八百里”,写出了行军速度之快;“五十弦翻塞外声”, 写出了军乐的雄壮。

品读《天净沙·秋思》 , 填空答题。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答案:" 秋思之祖 "      思乡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